勿忘先烈承遗志 时代不同报国同
如今的雨花台,每年接待来访者达600余万。随着环境的美化,史料的丰富,多媒体展示功能的完善,互动功能也大大增强。
最让来访者感动的是馆内陈列的大量烈士书信:
——“我所要的名和利,是大众所需要的名和利,我不稀罕个人的名和利!” 孙晓梅烈士这样对母亲说。
——“剔除中饱,涓滴归公,一文钱都要用在有利革命上。”吕惠生烈士这样对同事说。
——“一个人除解决自身的问题而外,还须顾及到社会人类。” 冷少农烈士这样对未满7岁的儿子说。
……
去年,南京开展了一场“给革命烈士回信”征文活动。2000多位大中学生和青年职工,阅读了牺牲时与他们年龄相仿的烈士们迈向生命尽头前的遗言后,向烈士们发出自己誓言:
——“敬爱的孙晓梅烈士:也许倾尽一生,我也无法达到您的高度,但是我始终在仰望、在追随,用灵魂爱我的祖国!”
——“尊敬的吕惠生烈士:我们要学习您谦逊廉洁,从不邀功请赏的优秀品质,为他人谋福祉!”
——“敬爱的冷少农烈士: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坚守,只为让历史不白白哀痛,让未来绝不为现在遗憾!”
……
南京市委宣传部长徐宁对记者说:“读了这些回信,我一次次受到震撼和感染。红色传统、红色基因正在青年一代中传承和延续,我深为他们感到自豪!”
从2006年至今,南京农业大学每年向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派出16人的义务讲解队,利用周末为参观者讲述烈士故事。理学院大四女生孙韵婷告诉记者:“以前,我总是遇到打击才肯拼搏,当讲解员之后,受到烈士精神感染,自强心态成了一种常态。”
4月2日,一场“雨花台英烈亲属口述史征集活动”正式启动。从南京24所高校中选出的40位大学生志愿者将奔赴全国,寻找烈士后人,抢救红色史料。南京大学历史专业研二学生张梓晗骄傲地说:“这次工作必将成为我大学生活中最值得珍惜的一段经历。”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副研究馆员张国强告诉记者:“我们所处时代与烈士不同,但同样需要养成尽忠报国的血性。”
雨花台松柏环抱,来访者都会在烈士纪念碑前看到这样的碑刻: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会常来这里。
(新华社南京4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