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创作札记

来源:“国防参考”微信公众号作者:高建国责任编辑:刘航
2016-10-16 19:54

人生结穴处但见信仰之诚

人生后花园,是一面管窥信仰与忠诚的明镜。

1957年,时任福州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原“江南抗日义勇军”领导人叶飞,赴上海途中遥望江阴顾山,不禁想起1939年9月在此牺牲的“江抗”副总指挥吴焜。在他提议下,吴焜遗骸得以从江阴定山湾迁葬至南京雨花台。从那时起,随着“江抗”辽远悠长集结号的召唤,许多“江抗”老战士百年后陆续会聚于此,在充满英风浩气的圣土找到了人生归宿。

人生结穴处,归宿最见真情。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洛阳城外黄土高原余脉邙山,因其适宜穴居和干燥契合古人身后“不朽”的愿望,遂于天堂苏杭齐名,成了帝王将相争相落葬的风水宝地。

与旧时代官宦富豪对邙山趋之若鹜不同,“江抗”老战士对雨花台情有独钟,此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最为集中的殉难地,安葬于此,既可与出生入死的战友朝夕厮守,又可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何尝不是人生最大荣耀!

历史仿佛在冥冥中作出了新的安排。当年率部进军苏南东路地区的“江抗”领导班子成员,除叶飞怀着未竟之志,于2000年4月18日把自己的指挥位置放在与台湾和金门隔海相望的厦门外,其余成员又进入了一个新的“任职期”——在雨花台组成新的战斗集体,准备完成生前未了事,同时开始新的进击。

1963年4月7日,国家有关部门将牺牲于淮海战场的华野一纵团长、“江抗”战斗骨干蓝阿嫩的灵柩,从山东战地运抵南京中华门。当蓝阿嫩残旧的黑色棺木从火车上被抬下时,车站出现了撼动人心的一幕——众多身经百战、步履蹒跚的“江抗”将领手扶棺木送行。“江抗”将领商定,以华野一纵的名义为蓝阿嫩在雨花台立碑,作为对闽东籍“畲族之鹰”蓝阿嫩的最高褒奖。

饱读诗书且信仰坚定的朱克靖。

法国思想家和作家伏尔泰的墓碑上写着:这是我的心脏,但到处是我的精神。“江抗”英雄的墓冢朴实无华,但一个个巍然矗立、比邻而居的灵魂却共同宣示:生前为实现革命理想并肩战斗,身后为守望精神家园抵足而眠。

令人欣慰的是,江南的杜鹃花年年映山红,而传承了父辈精神与传统的“江抗”儿女们,岁岁来雨花台看望和祭奠自己的亲人,向父辈汇报自己的奋斗进取和所得所获。雨花台成了英烈与后代传递心灵密码的精神殿堂。

墓园是凝固的民族精神文化史。到雨花台看后花园风景,高远又不无飘渺的革命信仰,变得如此生动鲜活、触手可及!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