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创作札记

来源:“国防参考”微信公众号作者:高建国责任编辑:刘航
2016-10-16 19:54

苦难是砥砺革命信仰的硎石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这样写道:“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

革命难免会有逆风千里的苦斗,因不受信任负重前行的苦难行军,成了砥砺革命信仰的特殊硎石。

长江的女儿杨瑞年,是从镇江入伍的新四军女战士。她聪慧、美丽、正直且多才多艺,在扬州女师闹学潮时就一马当先冲进省教育厅长办公室怒斥周佛海,在陕西汾河畔八路军学兵队联欢晚会上以一曲酣畅淋漓的卡尔斯登舞征服了全场观众,到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成为公认的优秀女演员。但因从八路军学兵队带来的“托派嫌疑”得不到信任,她最终也未能加入中国共产党。

皖南事变中杨瑞年被俘后,利用参加演出之机,帮助多人逃出虎口,自己却在赤石暴动中未能逃脱而被押上刑场,身中六枪犹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直到第七枪头颅被打碎才倒下。

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女演员杨瑞年于1938年春在新四军南昌军部留影。

杨瑞年以殉道的精神坚守着自己的信仰。这个被新四军秘书长李一氓誉为“有百分之百条件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经受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后慷慨赴死,以带血的忠诚谱写了悲壮凄美的信仰之歌。她在极为不公的命运摆布中所表现出来的大义坚贞,令山河动容、让风云失色!

有评论家说,这部作品闪发着一种深沉的悲剧色彩。这也许是美好的事物之于革命往往难以避免的一种宿命。

夏光,新“江抗”首任司令员,“芦荡火种”由蓄势待发转向燎原的关键人物,当年华野一纵首长须臾不离左右的高参,因大革命时期一度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致使其虽有将军之功,却无将军之誉。

新中国成立后,夏光由海军军校校长转业到地方工作。由抗战最艰苦岁月独撑一方危局创造历史,到告别军旅赋闲一隅,百岁夏光几十年不坠青云之志,潜心编史修志,为再现波澜壮阔的苏南东路地区革命斗争历史而竭尽绵薄,高风亮节为世人敬重。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革命与获取原本是一道不等式。“江抗”将士付出与回报的非均衡,喻示始终与信仰相伴而行的危难和逆境,或许是淬炼信仰的真正熔炉和鉴别信仰的试金石。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