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思想夯实信仰之基
透视“江抗”英雄钢浇铁铸般的革命信仰,神秘的红军元素总是如影随形,贯穿渗透在他们可歌可泣的奋进搏击中,成为芦荡火种孤悬敌后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雾霭笼罩、横无际涯的湖中芦荡,日伪据点如“梅花桩”般分布周遭。面对虎伺狼窥的险恶环境,年轻的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克服缺医少药和敌人日夜追捕等艰难险阻,令弥足珍贵的芦荡火种得以存留并再度燎原,确保了苏常太抗日根据地如钢钉般牢牢楔在日伪顽盘踞的心腹地带。正是久经斗争考验的红军骨干,起到了砥柱中流的关键作用。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项英、陈毅率领留下策应主力北上的红军游击队,坚持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残酷的环境铸造了“从坟墓中爬出来的铁人”,但红军游击队毕竟同党中央失联达三年之久,在封闭隔绝中思想观念难免滞后。红军游击队下山改编新四军之初,一些受命上山传达国共合作指示的领导干部,甚至被视为“叛徒”横遭枪杀。

吴恩灼(左)与战友李又兰在1945年的合影。
1938年4月,毛泽东安排并接见50名经长征考验和抗大培训的干部,由袁国平率领到新四军任职。历史再一次印证了拿破仑的名言: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可以打败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在来自陕北和闽东红军骨干带领下,那些由都市和水乡汇聚而来的普通士兵,同仇敌忾,攥指成拳,创造了绝境生存的芦荡斗争奇迹,新“江抗”再度崛起,并在发展壮大中势如破竹。当年参与创建新“江抗”的张英将军回首斗争历程,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大局面是要有主力才能支持的。”张英说的“主力”,就是指坚守芦荡具有铁一般意志的红军骨干。
为什么红军多是信仰坚定的钢铁战士?固然是长期血火砥砺使然,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在革命理论哺养下,自身具备的那种把党的意志化为政治和行动自觉的优良品格。
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关键淬火期,也是毛泽东思想深入灌注和掌握八路军新四军的重要历史时期。以新四军老六团为中坚的“江抗”东进苏南之前,普遍进行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教育,部队官兵尤其是红军骨干,都较为深透地了解了创建敌后根据地,对于推动战略相持新阶段到来的重大意义。
中共常熟县委书记任天石,还专门到阳澄湖后方医院给刘飞等伤病员送毛泽东的重要著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使他们逐步把握游击战争的特点规律,进一步坚定了克敌制胜的信心。下山改编为新四军的红军游击队,也是在毛泽东战略策略思想指引下,大步赶上了时代潮流。先进理论一经掌握枪杆子,以红军骨干为中坚的革命武装,便夯实了坚如磐石的信仰之基。
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才,非常之才必有非常之志。解码“江抗”信仰中的红军元素,你会发现,那些长期匍匐社会底层形成鲜明的阶级意识、在三过草地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生死锻打中百炼成钢的红军骨干,欣逢革命理论春风化雨,在苦难中酿造的优良品格便升华凝结为宝贵的信仰之钙,一经植入,便永世难移。
信仰需要灵魂,也需要筋骨。重读“江抗”历史可以窥知,有了真理之光“灵魂”烛照,为崇高理想竭诚奋斗的红军骨干的“筋骨”也会神奇生长,在增殖拓展中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