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角的巨变:不再是上世纪30年代的黄土地

来源:新华社作者:王艳明 姜伟超 安蓓责任编辑:武千妍
2017-09-11 11:35

穿越时空的巨变

——再看中国西北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上世纪30年代,范长江曾以一部《中国的西北角》揭开这片土地的神秘面纱,当年西北的贫困和落后为世人震惊。

时光荏苒,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再看中国西北角,黄土地早已不是范长江笔下的那个西北。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正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随着国家一个个大布局、大战略、大规划的实施,西北大地上,一幅幅壮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内陆腹地成为开放前沿

“察绥宁甘青新六省,除新疆外,其余五省,就目前现状而言,经济价值甚微,比平津及沿江沿海一带,肥瘦之差,直不可以道里计。”这是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四版自序里的一段话。

80余年过去了,记者采访中却得到这样一组数据:

从2017年4月1日至8月31日,陕西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5014户,其中外资企业53户;近5年兰州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6.61%;今年上半年宁夏全区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164.3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出口121亿元,增长144.3%……

数据背后折射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北地区活力奔涌的景象。

在行政区划上,西北指陕甘宁青新5省区。在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里,还包括了四川和内蒙古。

就陕甘宁青新5省区而言,这片区域扼西去要道,拱卫中原,历史上一度是富庶之地,后因交通困锁和自然环境恶化,与中东部发展差距逐渐拉大。

范长江当年的途经地,看到的大多是道路难行、生产萧条、饿殍遍地的景象,就连成都平原的新都,“道路两旁大多破败不堪”“有许多被饿得半死的农民”。

封闭、残破、落后是上世纪30年代西北角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西北各省区,站在了向西开放的前沿。

一个个经济区、自贸试验区、生态保护区、体制改革试点及改革开放高地在西北各省区先后确立,区域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及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给这片辽阔的土地注入无穷生机。

德国的杜伊斯堡,中欧重要物流铁路枢纽。经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出境到此入港的中欧班列络绎不绝,满载中国商品的蓝色集装箱被分装后继续奔赴欧洲各地。截至目前,“中欧班列”从兰州、银川、西宁等多个城市出发,到达10个国家的15个城市。

静水深流,潜移默化,更为深刻的变化正在发生。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39岁的农民企业家崔发年,办公桌上摆着俄文、阿文和中文3种文字的名片。他创建的“张掖市发年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集特色瓜果蔬菜生产、收购、加工为一体,与周边农户签订种植订单4万亩,目前40%的产品销往中东及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这些年眼光和境界都不一样了”,崔发年说。

一批批新政策正在落地,一家家西北企业走出国门。仅2016年,甘肃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突破100亿元;而地处西北边陲的新疆,正发挥门户优势,规划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文化科技、医疗服务“五大中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