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身教留下“种子精神”
读过钟扬的事迹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包信和说:“他是挺立青藏高原的民族脊梁,是一座精神上的珠峰。”
很多人认为,作为一名科学家、教育家,钟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种子精神”:不仅是忘我耕耘、燃尽自己,更是言传身教、播种未来。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副教授冯利民说,开展生态学研究,不能呆在书屋里,必须深入艰苦的研究一线,长期积累,甘于吃苦、耐得寂寞,钟扬教授为我们做出了最直接的表率。“他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把论文写在祖国山川大地上,把心血和汗水倾注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直至生命的结束。我们要像钟扬一样,锲而不舍地在科学道路上坚定前行,这是时代赋予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要求。”
“基础研究离不开‘种子精神’,正如钟扬说的‘心里想的应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建文说,科学家的工作不仅需要开创性,更需要不绝如缕的传承,钟扬采集高原植物种子,投身西藏大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上海培植红树树苗等,从事的都是能够如“种子”一般延续下去的工作。“他个人的生命已经终结,但他开创的‘种子事业’将生生不息。”
“言传更兼身教。钟扬身上除了渊博的学识,更有一个人民教师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对学生的大爱,他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如何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党员学习的榜样。”上海建桥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夏雨说。
精神薪火相传,事业接力前行
刘怡萱是钟扬2015年在西藏大学招收的博士生,她的老家在沈阳,但她计划毕业后继续留在西藏大学任教。
“钟老师一直致力于培养西藏本地人才,作为他的学生,我希望把这份事业继承下去。”刘怡萱说。
如今,西藏大学生态学学科建设的担子落到了拉琼等年轻学者身上。“没了钟老师在前面引路,有时会感到困难,但我常想,这些困难算得了什么呢?他可以坚持下来,我们一样可以。我们将继承钟老师遗志,为祖国边疆的生态学研究事业奉献全部力量。”拉琼说。
钟扬的事迹和精神还在激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教师和青年学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说:“钟扬教授一生奔走在收集和播撒种子的路上,把科学的种子种进了孩子们心里。我和同事们将以钟扬的精神勉励自己,严谨治学、潜心探索,同时也坚持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作出努力。”
作为一名来自鄂西南山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植物学博士生王生位说,自己会在毕业后选择到祖国需要的地方从事科研工作。“正如钟老师曾在课上说的,做学问不分地区,只要心怀一颗扎根祖国奉献的心,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做好。”
上海市同济初级中学党总支书记张佩云说,作为一名平凡教师,要学习他对待科学的坚守与执着,对待学生的热爱与关怀,用实际行动,把知识和爱播撒到每一位孩子心中。
奋斗不只在山高水远处。参与过援藏工作的上海市育鹰学校副校长陈前说:“不论在祖国的哪一个角落哪一种岗位,我们都要像钟扬同志那样去热爱、去扎根、去探索、去奉献,把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融在一起,绽放生命的精彩!”
(新华社上海4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