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势利导“三级跳”
助产业升级创新上台阶
从上世纪90年代到新千年的第一个10年,晋江鞋业分别实现了提升质量、建立品牌和进入资本市场三次飞跃。当地政府的角色也从改革开放初期挡风遮雨的保育员,转换为“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服务生。
从“家家办厂、户户冒烟”的创业之初,晋江民营企业就呈现出水平低、企业小、分布散的特征。这种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产业现状,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治理难,不利于企业规模效应和竞争力的提高。
1995年前后,晋江市提出“六五”规模工程和“质量立市”战略,引导民营企业由“船小掉头快”转向“船大好冲浪”,加快发展规模化企业集团;大力推行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活动,推动了晋江鞋业质量巨大飞跃。
从1998年确立“品牌立市”到2002年打造“品牌之都”,晋江市连续多年重奖创牌企业,给予品牌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企业奖励200万元。
据晋江市工商局办公室主任黄福星介绍,为奖励企业品牌建设成果,仅最近四年来奖励品牌单位356家,奖励金额逾3000万元。截至目前,晋江先后荣获世界茄克之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中国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食品工业强市、中国拉链之都、中国伞都等称号。
进入21世纪以来,为解决长期困扰晋江民营经济的融资难题,晋江市全面推动品牌经营与资本运营“两翼齐飞”战略,拨款1000万元设立“企业上市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具备条件上市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2007年,随着安踏在港股上市,361°、喜得龙、特步、贵人鸟等企业也纷纷鸣锣,已有46家上市企业的“晋江版块”声名远扬。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晋江政府也有了新的使命和课题。
经过近40年高速发展,晋江取得了堪称辉煌的成就,同时也积压了很多难啃的“硬骨头”:国内沿海地区普遍遇到的人工成本上涨、招工难、产业转移等挑战,晋江一个不少。作为一座远离省会的县级市,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的短板更是突出。
“晋江是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典型,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缩影。”晋江市政协主席周伯恭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
作为福建省“人才强市”试点,晋江相继开展了人才赶赴行动、高层次人才“海峡计划”、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领航计划”、产业协同“启航计划”以及博士人才助力产业创新发展“远航计划”……还设立了以人才专项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创投引导基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为主、基金总额达9亿元的多元人才融资平台。
针对实体产业转型升级阵痛期、民营企业家族传承过渡期的双重压力,晋江市用三年时间投入1500万元,实施以培育新创代企业家为目标的“领航计划”。目前,从300多个报名者中选拔的61名领航班学员中,已有41人接手家族企业。这些“创二代”平均年龄31.5岁,所在企业产值总规模达到880亿元,占晋江全年GDP近44.4%。
在人才引进方面,2012年至今短短6年时间,晋江累计引进6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1名省“百人计划”专家、超200名博士。晋江市经信局副主任科员黄金发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至今已有6家国字号科研团队入驻晋江。
2013年入驻的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有限公司,被认为是目前运营最为成功的科研团队。入驻至今,已承担福建省各级科技项目8项,其他各类项目20多项,为当地230家企业提供了标准化检测、研发、产业化应用等服务。
“最初我们只想与皮革企业合作,当地政府建议我们打通整个产业链,并帮忙牵线搭桥。”该院院长王文琪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透露,这家由央企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科研院所,吸纳了皮革、鞋材、包装材料、品牌运营和国际贸易企业等7家民营企业入股,已经破产的鞋企喜得龙曾是其股东之一。
中皮院(晋江)公司以“解决从0.1到1”为目标,挑选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面向产业应用进行对接转化,持续改进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用王文琪的话说,“今天给它解决一个问题,明天再给它解决一个问题,质量就慢慢上来了。”
据了解,几年来,晋江市已累计为这家专注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研究机构提供资金支持1000多万元。中皮院(晋江)公司亦相当争气,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3000万元,盈利达500万元。
“产业发展方向在哪里、企业发展需求在哪里,我们就把人才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哪里。”晋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黄建华对此充满信心。
在全国各地开展“抢人大战”的今天,晋江市正全力推动本地人口市民化,实行积分优待政策,推动外来人口成为“新晋江人”。
目前,陈埭镇每年新增3000家市场主体,其中三分之二由外来户申请。就连鞋材商会理事会成员中,也有三分之一的外地商人。“我们期待广东和浙江的鞋材商也都融入进来,共同组成一个大家庭。”许自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