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83岁牛犇:中国影坛常青树 老牛奋蹄仍不晚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作者:黄维责任编辑:王俊
2018-09-14 19:22

牛犇很“牛”,光名字里就有四头“牛”。牛犇老师告诉我们,他本名叫张学景,1946年,11岁的他在沈浮导演的抗日影片《圣城记》中表现出色,让大家记住了“小牛子”这个角色。后来要赴香港拍片,当时电影界演员单名很多,去香港前,他就让谢添导演帮着改个名字。谢添说:“咱们平时都叫你小牛子,干脆再加上三个牛,叫牛犇吧!”就这样,小牛子成了牛犇,名字一用就是60年。

牛犇很“牛”,身上有股牛脾气,演戏从来不用替身。80岁时,他出演《海鸥老人》,跳湖的戏份都是自己亲力亲为,甚至导演怕老爷子身体受不了,要求找一个年轻演员带上假发去当牛犇的替身,被牛犇一口回绝了。“要不是那股子牛劲儿,我恐怕坚持不到现在。”

牛犇很“牛”,能演“活”每一个角色。在演《飞越老人院》时,他饰演一位痴呆老人,虽然戏份不多,但却是最出彩的角色。“当时导演让我躺床上,发出嘶嘶的声音表现他失声的痛苦,没有语言和动作,后来我就反复琢磨这个角色,建议导演,把我绑在后边栏杆上,就这样保持坐着的姿势,嘴里一直发出嘶嘶的声音,把老头那种痛苦的表情表现得很到位,这个角色最终顺利完成。”

牛犇很“牛”,为人处事透着老黄牛般的倔强与耿直。对于每个角色,他都很珍惜,“一个大演员也可以把小角色演得非常伟大。”对于接戏,他坦言更看重的是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如果没有意义,给再多的钱也不接;有意义的,哪怕不给酬劳,只要有贡献,我就去。”

牛犇和记者合影

生活中的牛犇有个幸福的家庭,两个孝顺的儿子常来探望,活泼可爱的小孙子刚上幼儿园中班,孙女是一名护士,平时也很喜欢表演,可牛犇却有条不成文的规矩——从来不准家里人对外界说爷爷演员的身份,生怕沾了他的光。

“有人说文艺界是离名利最近的行当,但是我们不要光看到掌声和鲜花,要看到自己的距离。不管怎样,不能辜负习总书记对我的希望,要努力成为有觉悟的文艺工作者,要走进生活,到人民当中去,刻画他们,演好他们。”牛犇的话,字字句句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情怀与本真。

采访完,已到中午12点多,我们与牛犇老师合影留念,拍了几张后,他突然走进卧室,戴上了他那顶米白色英伦风礼帽,我们赶紧围过来,牛犇老师突然摆摆手打趣地说,“我当了一辈子配角,今天,我们都是主角。”然后帮我们每个人设计拍照的站位,众人开心大笑,现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一、二、三!”幸福的合影就此诞生。

牛犇与采访团队合影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