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起,2019年春运正式开启。在未来的40天里,全国旅客发送量预计将达到29.9亿人次。
一年一度的春运又到了,于是,我们的乡愁越来越浓,回家过年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于是,火车站里早已人潮涌动,旅客们拿着大包小包,满怀焦急和期待,只为回到那温馨的港湾,享受一年中难得的团圆。

旅客背着一个编织袋提着一个编织袋小跑着赶火车。记者 刘潇 摄
春节,团圆是不变的主题,而春运则是不能缺席的关键词。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是几代中国人往返于故乡与他乡的共同记忆,年复一年,让人“又爱又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上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春节前,乡愁是一枚小小的火车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购票时,乡愁是一间铁笼般的售票点,我在外头,售票员在里头;归途上,乡愁是一节拥挤不堪的车厢,我在这头,薪水在老板那头……”
“回趟家不容易”的艰辛是在外打拼的游子们深有体会的,因此,让回家的路更为顺畅就成了最强烈的呼声。
从绿皮车到复兴号,从单薄路线到密集路网,伴随着40年的改革开放,如今,万千游子回家过年的路途,更短更快了。然而,春运大考中,40天近30亿人次的流动,不仅考验着交通部门的运输服务和政府部门的协调能力,更检验着公共文明和国人素质。
随意插队、随地吐痰、扔果皮纸屑、非卧铺车厢脱鞋、在卫生间里面抽烟……试想,春运期间,本就客流量大,加之旅途劳累、回家心情迫切,如果有这些不文明行为发生,势必会对正常交通和其他乘客的利益造成影响,甚至引发个体间的矛盾与冲突。
前段时间的高铁“霸座”、公交“车闹”、空中“机闹”等不文明出行行为尚还历历在目,仔细想想,无不与当事人的任性胡为、无视规则有关。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却严重危及交通安全,甚至让一车人跟着遭殃。这也为准备返乡的人敲响了文明和规则的警钟,春运的文明秩序该如何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