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记舢舨洲“岛主”黄灿明一门四代航标工

来源:新华社作者:赵东辉 叶前 徐弘毅责任编辑:袁帆
2019-04-24 14:49

两个人的世界

1999年,黄灿明被调到舢舨洲,这是珠江口伶仃洋北端的一座孤岛,只有1/3个足球场大。

舢舨洲灯塔由法国人设计,于1915年建成,对过往珠江口的船只而言,它是一座永不沉没的航标。主塔高13米,灯高31.5米。副楼两层,供守灯人居住和储藏物品。

“对于远方的客船,看到这个灯塔意味着远航的结束,对于外出的商人,意味着到家了。”黄灿明说。

比起蛇口,舢舨洲的条件更艰苦,但他并不觉得苦,“这里一抬头就能望见家的方向”。

黄灿明上岛不到几个月,一起守孤岛的人先后调离,只剩下他一人。

妻子跟着上了岛。当时儿子12岁,女儿7岁。郭丽珍选择了跟随丈夫,把孩子交给公公婆婆带着上学。

孤独、牵挂伴随着夫妻岛上生活。

“每天都想着孩子们,不知道吃饱穿暖没有,坐在岛上时常望着家的那边。”郭丽珍说,那时没有手机,靠着对讲机呼叫附近龙穴岛的渔船过来接送,才能回一趟家。

谈起儿女,黄灿明夫妇打开了话匣子。

“儿子很懂煮饭的,很小的时候就会了,还带着妹妹。”

“女儿学习很棒的,考了全镇第一名。”

“女儿教我用手机的,教我用微信。”

……

郭丽珍向记者翻看着手机里两个孩子的照片,面带微笑。

常年的潮湿风吹,让这对50岁出头的中年夫妇显得比同龄人苍老,皮肤也格外黝黑。

入夜休息前,黄灿明给自己的腿绑上保鲜膜的动作令人错愕。原来这是老辈教给他的驱寒之道。即便是南方的初夏,终日他也穿着秋裤。

东方一缕阳光升起,黄灿明夫妇又开启了新的一天:

丈夫升国旗,妻子一边静静地看着。

丈夫擦拭灯罩、栏杆和太阳能硅片上的灰尘,妻子提桶打水。

丈夫观察灯浮标,有哪一盏不亮就要即刻修复,妻子就跟着一起上。

妻子准备着饭菜,丈夫偶尔叫上三五靠岸的渔民登岛小酌两杯。

每个暴风雨的夜晚,丈夫通宵关注着灯塔和航标状况,妻子也就同样彻底不眠。

20多年过去,何处是家已变得模糊。“岛是第一个家。”黄灿明说,现在即便是偶尔出门旅行几日,心里还惦记着这座岛、这盏灯。“总是要打电话问妻子灯塔有没有事,才能安心”。

岛上石多土少,榕树合着低矮的灌木都扎在岩石上,树根外露,浅滩边零星的红树林时而被潮水淹没……一草一木,黄灿明都很熟悉。前些年礁石滑坡砸倒了他种下的三棵芒果树中的一棵,他感觉像是失去了一位亲人挚友。

学会与孤寂相伴,让黄灿明练就一项特殊的“本领”:闲来趴在护栏上,数起过往船只。

一天3500多艘。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数字与港口的统计数据竟相差无几。

看着一天天在增多的船只,他心里在想:它们一定去了更远的地方。

广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汉朝时,从广州港出发的商船最远抵达阿拉伯地区,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从那时候开启,连通东西方文明。2000多年来,广州是唯一从未中断的贸易口岸。

今天,广州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有海运贸易往来,每天4000艘次船来船往,货物吞吐量超过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跻身全球“2000万标箱俱乐部”,居世界第六位。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