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参建中国南极长城考察站始末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邓文方责任编辑:张颖姝
2018-10-14 03:12

海军官兵和考察队员一起为中国南极长城考察站奠基。资料照片

一次充满艰险的远征

几位具有丰富远航经验的海军航海专家,经过精心研究,反复论证,在一张淡蓝色的海图上画出一条深红色的航线。这是一条何等漫长而又充满艰险的航线呀!编队在一个月之内要横渡浩瀚的太平洋,穿越93个纬度,跨过180个经度,中间不停靠任何港口,直插南美大陆最南端的阿根廷乌斯怀亚港,往返航程23000多海里,等于绕地球赤道一周还多。途中,船队要航经两个台风生成区、数个岛礁区和狭窄水道;穿越“咆哮的西风带”;闯过被人称为“航海家坟墓”的德雷克海峡;在南极海域,风向不定的强大气旋,突然出现的浮冰和巨大冰山,都会严重威胁船只安全。

面对危险,海军官兵早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他们知道,南极考察是一项充满危险的事业,是和牺牲紧紧联在一起的,为了填补祖国科学考察的空白,他们无所畏惧。接受任务以后,船上准备了尸体袋;有人给家里寄去自己的照片;有人悄悄给亲人留下遗书。年轻军官潘建新,在海军J121号远洋打捞救生船启航前,他的父亲——一位海军舰队指挥员,因病去世了。弥留之际,这位戎马倥偬的红军老战士,把儿子叫到跟前说:“到南极去是我多年的愿望,可我去不成了,你一定要把我的骨灰带到南极,撒在南大洋。”潘建新尽快料理完父亲的后事,捧着父亲的骨灰盒,带着老人的嘱托和遗愿赶到船上。

考察编队刚刚驶出上海吴淞口,气象室报告:19号台风正以10节的速度向330度方向移动,风力在逐渐增大,阵风可能达到12级。同时,在菲律宾东部又新生成了20号台风。真巧,这两个台风的移动方向,正好在编队预定的航线上。编队指挥所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分析了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了四种规避台风的方案。最后决定改变航向,编队由原来的航经宫古水道出岛链,改为从日本的宝岛和横当岛中间穿越岛链,驶入太平洋,插向关岛以南,再进入计划航线。这样既可以避开台风正面袭击,又不耽误更多时间。编队驶入太平洋,大洋风暴以它特有的凶猛和浩大威势,挟裹着一个个泛着白沫的巨浪,呼啸着向船只扑来,恶狠狠地砸向船头,飞掠甲板,然后在十几米高的吊车上撞得粉碎,发出闷雷般的巨响。偌大的万吨巨轮,在波涛汹涌的大洋上,竟如一叶小舟,不停地随狂风摇摆,依浪涛升沉。顿时,船上的人们也失去了平衡,一个个像腾云驾雾一样,走路头重脚轻,跌跌撞撞。船舱里桌子上的茶杯腾空而起,地板上的水桶不胫而走。许多人晕船呕吐了,开始吐出来的是食物,等肚子里的东西倒净了就吐黄绿色的胆汁,最后吐出来的全是殷红的血丝。此时此刻,海军官兵没有一个人离开自己的岗位。突然,又一个大浪打来,只见海军J121号远洋打捞救生船前甲

板吊车的巨大吊臂,随着船体颠簸不停地摇晃,“不好,准是固定吊车的钢缆松动了!”船长于德庆知道,这吊车是吊运建站物资的唯一工具,万一有点闪失就会误大事。于是他大声命令道:“赶快固定!”只见枪帆长邵德全和几名水兵,披上雨衣迅速向前甲板冲去。巨轮在大洋上剧烈地颠簸着。他们就像在“跷跷板”上行走,一步一晃。又一个大浪猛地向甲板砸来,两名战士一下被打到船边,幸亏他们一把抓住栏杆,才没被卷入大海。等浪峰一过,他们飞快爬到吊车边跪着把固定钢缆的螺帽一个个拧紧。

11月25日凌晨,一个意外情况发生了。右主机第一缸活塞冷却管支架突然断裂,主活塞的强大推力把支架带入曲轴箱内,冷却水成伞状猛烈向外喷射,情况万分紧急,眼看一场事故将要发生。主机班班长一个箭步冲上去,用力一拉制动阀,飞转的主机停止了转动。这时,海军J121号远洋打捞救生船指挥组和船上领导闻讯来到机舱。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断裂的冷却管支架无法修复,船上又没有备件,两台主机一台“瘫痪”,抵达南极的一万多海里的路程才走了六分之一!怎么办?用一条“腿”跑?速度太慢,会影响建站时间;依靠外国港口抢修?距离最近的美国关岛也有400海里,还要通过外交部门联系,且要延误时间;返航?建站任务就会告吹!技术人员经过研究,大胆提出封闭右主机第一缸,用其余8缸继续航行。可是,封缸航行在我国海军航海史上还没有先例,要担很大风险。海军J121号远洋打捞救生船指挥组考虑再三,毅然批准了这个方案。主机班的战士在摄氏60度高温的机舱里经过5个小时奋战,终于封缸成功了,右主机又开始了运转。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