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战区海军某大队改进岗哨领班员遴选机制——
不看军衔兵龄看能力
■卢晨昊 诸葛嘉濠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付 康
“岗哨情况一切正常,请履行好卫兵职责。”烈日下,北部战区海军某大队岗亭内,警卫勤务连下士韩明晟带领两名二级上士进行哨位交接。随后,韩明晟在领班员一栏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据了解,该大队担负港区油库等重要点位的警戒任务,对岗哨领班员要求很高,不仅要保证执勤安全,还要负责指挥处置突发情况。
以往,该连的岗哨领班员,通常由军衔较高的军士担任。然而,随着军士制度改革,通过提前选晋成为军士的大学生士兵人数不断增多。他们虽然个人能力较强,但与正常晋升的战士相比,普遍存在兵龄短、经验少,对单位情况了解不深等问题,自身素质与胜任重要岗位还有一定差距。
前不久,该大队领导潘丰下基层调研。在门岗询问情况时发现,中士领班员小高对灭火器状态、应急处突预案等掌握不够熟练。相较之下,与他一同站岗的下士刘译泽却对答如流。
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带着疑问,潘丰进行了深入了解。原来,小高因为符合大学生士兵选晋条件,今年3月,从上等兵直接晋升为中士,从其他单位交流到该大队。由于刚来时间不长,小高对各项工作不够熟悉,但又因军衔高于所在班其他战士,通过基础考核后,他便顺理成章担任了岗哨领班员。
返回机关后,潘丰组织了一次恳谈会,引导官兵就此问题发表看法。“军衔高但工作时间短的领班员,处置突发情况不够熟练”“兵龄长的老兵给提前选晋的年轻领班员当副手,心里难免有疙瘩”……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直指传统领班员遴选模式的局限性。
听了大家的意见,潘丰心中有了答案:岗哨领班员必须是素质全面过硬的“主心骨”,领班员的选定不能简单看军衔高低、兵龄长短,关键要看个人实际能力。
随后,经过研究,针对领班员的遴选,该大队打出一套“组合拳”:坚持“三不”原则,即不唯军衔、不限兵龄、不看资历,只凭实力本事;细化完善领班员考核标准,设置理论笔试、应急处置、装备操作等5类16项考核内容,依据分数高低竞争上岗;破除“一考定终身”模式,每半年组织一次动态评定,进行淘汰轮换。
今年6月,某连上等兵欧顺宝凭借过硬综合素质,在考核中跻身前五名,成为该大队首个上等兵岗哨领班员。一次应急处突训练中,欧顺宝成功处置了小股“敌特”袭扰、暴力冲岗、无人机侦察等多个特情,得到考核组成员一致认可。如今,在该大队,已有3名中士以下军衔的年轻战士,走上岗哨领班员岗位。
改进岗哨领班员遴选机制,引发了该大队对全面建设的深层思考。他们围绕“资历、军衔不等于能力”这一主题,组织群众性大讨论,引导官兵靠能力立身、靠实绩进步。此外,他们还将岗位任职能力分解成多项指标,进行量化评比,将其作为评功评奖依据。
理论学习比成效、战位操演比细节、生活制度比落实……如今,该大队已经立起了“能力标尺”,“比学赶帮超”氛围日益浓厚,官兵们练兵备战劲头更足了。前不久,该大队组织群众性岗位练兵比武,整体优良率得到提升,3个课目纪录被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