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样本】
南沙永暑礁近自然盐沼持续扩大
2023年8月29日,驻守永暑礁的南沙某守备部队官兵收到一条喜讯:由他们送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检测的岛礁湿地水质和土壤理化性质数据,确定为近自然盐沼,标志着被誉为“海上戈壁”的永暑礁自然生长出植被!送检的地表水和土壤来源于永暑礁上的一块湿地。此前,守礁官兵和植物学专家进行联合环境巡查时,发现一块长约650米、宽约40米的湿地上,生长着数百株水芫花、毛马齿苋、海马齿苋、银毛树等礁盘上从未人工种植过的植物。植物学专家随即对现场微地形、植物种类、土壤组成、土壤和地表水质等进行初步分析,并取样送检。“这个近自然盐沼的出现,对南沙岛礁生态维持、水文调节和海岸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任海说,永暑礁陆域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明显,初步实现了师法自然、人工促进、自然演替的生态环境改造目标。随后,他们持续加大研究和保护这片盐生沼泽,将其作为海漂植物到达及自然扩散种源地、近自然植被原生演替发生地、未来鸟类栖息地,不断改善岛礁生态环境。
6月24日,记者在永暑礁沿岸拍摄到的近自然盐沼。张大禹 摄
常年高温、高湿、高盐的永暑礁能够自然生长出绿植,离不开一代代守礁官兵的努力。“天然珊瑚形成的岛礁碱度高、养分少,普通绿植存活率极低,包括绿化养护在内的多项生态环保工作面临许多挑战。”守礁官兵告诉记者,集智攻关下,他们找到了大规模种植绿植的新路。育种、试种、沃土、固砂,为了改善岛礁珊瑚砂的土壤结构,使其适合绿色植物大规模生长,助理工程师邹海鹏带领官兵创造性地将落叶与餐厨垃圾按比例混合,深度发酵形成适合绿色植物生长的有机肥,成功改善了礁砂质量,礁砂盐分含量由1.38‰下降至0.443‰,绿植成活率达90%以上,并据此培育出适合南沙岛礁生存的植物种子。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工作人员为岛礁官兵介绍水芫花。侯海通 摄
2年时间里,记者持续跟踪采访,从岛礁生态环保管理部门成员钟朝华拿出的近些年的岛礁航拍图中,记者看到,从岛礁植被覆盖率来看,南沙各岛礁越来越“绿”。“经过多年的努力,岛礁上能够种植的植物已从原先的不足20种,增加到现在的120多种,岛礁绿地率也远超许多城市的规划标准。”钟朝华说。“保护岛礁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海洋,守护好蓝色国土,我们责无旁贷。”永暑礁守备部队领导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守礁官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积极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保护岛礁生态的自觉性主动性,努力为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