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取“柴”,燃旺教育炉火
■王 昊 战 耀
一个主题,两次授课,效果却截然不同。一次官兵反响平平,一次赢得“满堂彩”。同样的主题,同一个授课人,为何“冰火两重天”?
前不久,按照计划,海军航空兵某部某连指导员戴佳帅要为官兵上一堂题为“困难难不倒赶路人”的教育课。备课期间,戴佳帅没少下功夫,他闭门数日,查阅大量资料,精心挑选全军多位英模的事迹,教案写得文采斐然,理论阐述深刻透彻。所以,他自信地认为,这堂课一定能引发官兵强烈共鸣。
然而,事与愿违。台下,战士们虽然坐得笔直,眼神里却缺乏神采,互动环节应者寥寥。课后,甚至有战士反映:“榜样的事迹确实感人,但总觉得离自己太远”“讲的道理都对,就是听着有点累”……
这盆“冷水”让戴佳帅陷入沉思。问题到底出在哪儿?那天,教育协作区负责人王帆在组织教育效果调研时,听说了这个案例,便找来戴佳帅一起分析查找原因。最后,他们发现,是授课人没有把“远的”拉近,把“虚的”变实。
在王帆指导下,戴佳帅调整了备课方式,他走进训练场、班排宿舍,请大家推荐身边的先进典型和“感动人物”。很快,一个个“平凡英雄”走进戴佳帅的视野。
再次站上讲台,戴佳帅打开课件,里面除了英模照片,还有身边战友工作训练的特写。每阐释一位英模的崇高精神,紧接着他就讲述普通一兵的奋斗故事,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讲完于敏如何“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引出连队党员张杰主动请缨,攻克保障技术难题的经历;分享完黄旭华“赫赫而无名的人生”,他开始细数机务兵保障飞行训练的感人瞬间……英模人物的崇高追求与身边典型的默默奉献,在此刻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课堂气氛被点燃了!战士们兴致高昂,有时因熟悉的场景发出会心的笑声,有时为战友的拼搏精神热烈鼓掌。看到身边的战友成了故事里的主角,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
“这堂课真接地气!”课后,上等兵小陈激动地说,“张班长就睡在我旁边的床铺,他的事迹我基本都知道。这些身边的榜样看得见、够得着、学得来,大家努力的方向更明确了。”
从“无人喝彩”到“满堂点赞”,两次授课的鲜明对比,让该部许多政治干部深受触动。戴指导员感慨道:“教育不是简单的‘我讲你听’,更不是材料的堆砌。只有真正俯下身子,走进官兵的内心世界,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官兵成为主角,教育才能真正起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作用。”
笔者了解到,事后,该部政治工作处迅速跟进,及时总结戴佳帅两次授课的经验教训,并顺势推出“分层分类、官兵共育”的集体备课机制。
该部领导感慨地说:“当远方的星光与身边的萤火一起照亮课堂,理论和观点就能直抵兵心,转化为岗位建功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