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海军航空大学飞行教员侯绍文来到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团交流任职。改装培训期间,昔日的学员朱永先竟成为他的老师。两人角色互换,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请看——
身份角色互换 师徒比翼海天
■谢涵宇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秦钱江
训练结束后,侯绍文(右)和朱永先进行交流探讨。秦钱江摄
“侯教员,要不我们比一场?”“比就比,谁怕谁!”
战鹰轰鸣,桨叶疾旋。夏日午后,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团飞行训练一线,一场“最佳准时者”比试激烈展开。海天之间,飞行员朱永先和侯绍文这对师徒一边操纵战机,一边快速计算着任务用时。
“朱永先计算误差4.8秒,侯绍文计算误差9.6秒!”战机稳稳着地,塔台很快报出比试成绩。得知这个结果,侯绍文的心情有些复杂。
原来,侯绍文曾是海军航空大学的一名飞行教员,带出过许多优秀飞行员。10年前,朱永先在海军航空大学学习时,侯绍文担任过他的专业课教员,手把手教他学习飞行基本知识。军校毕业后,朱永先奔赴海疆一线,逐渐成长为一名飞行业务骨干。
去年,得知自己当年的教员要来单位交流任职,朱永先很高兴,主动请缨参与某新机型的改装培训。这一次,朱永先成了侯绍文的“老师”。
相较于院校,一线部队飞行战位有更多特殊性,战机性能强、干扰因素多,还需注重实战效果。飞行员不论年龄资历,驾驶新机型前都需要重新学习,哪怕是院校飞行教员也不例外。
来不及叙旧,朱永先便带着侯绍文投入到改装培训中。虽然早已成为业务骨干,但站上讲台,面对曾经的老师,朱永先还是有些顾虑:“侯教员,我们从新机型操作原理开始讲……”
侯绍文十分敏锐,立刻说:“朱教员,课堂上只有学员侯绍文。你放开讲,我认真学。”
诚恳的态度,消除了朱永先的尴尬。他眼神一凝,很快切入专业领域,条理清晰地讲解起新机型理论知识。
其实,刚到新单位任职时,侯绍文的内心也有些忐忑: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面孔、不一样的训练方法……当年的学生,不知现在是什么水平?
改装培训后的一次体验飞行,面对朱永先的挑战,侯绍文毫不犹豫应战,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今天的比试输在哪?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飞行结束后,侯绍文陷入了沉思。
第二天一早,侯绍文刚走进作战计划室,便看见朱永先已经在和机组成员讨论战术战法。看着他专注的神情,听着他详细的讲解,侯绍文的疑惑和尴尬一下消失了。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看来这次输得不冤。”侯绍文告诉自己,要抱着谦虚热忱的态度,甘当“小学生”,不断提升飞行技能,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战斗员。
从那以后,从教室到座舱,从地面到空中,他们常在一起学习探讨、比试切磋。一来二去,侯绍文对新机型的实操技能愈发熟练。
改装培训中,实操实训是实打实的“硬骨头”。一次,朱永先带着侯绍文进行陌生空域飞行训练,战机起飞后不久就遭遇成片浓积云,仪表频频告警提示“可能有危险天气”。
是穿云破雾继续完成训练,还是提前返航确保安全?海上复杂多变的气象条件,让侯绍文有些犯难。
“穿过去!”这时,一旁的朱永先与飞行机组迅速评估各类因素,果断作出决定。随后,他一边规划航线,一边向侯绍文倾囊传授自己积累的飞行经验。
几分钟后,战机迎着大雨,在剧烈颠簸中破云而出。曾经的“雏鹰”用一次紧贴实战的示范,为“雄鹰”侯绍文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从飞行教员到一线战斗员,要实现身份的转变,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更需要地面苦练、空中精飞,在一次次实战任务中淬炼打赢本领。
那一次,部队执行一项重要演训任务。朱永先虽然实战经验丰富,但由于任务期间气象条件复杂,机组在沟通协同、航线规划、数据计算等方面面临不小挑战。
“我申请参加这次任务,虽然我实战经验有不足,但理论知识相对全面。”了解到任务情况,侯绍文挺身而出。时间紧迫,他们根据各自特长研究制订了飞行方案。任务当天,二人共同登上战机。飞行过程中,他们关注气象因素变化,密切机组协同,调整战机姿态,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一次次并肩战斗,让这对“雄鹰师徒”实现了双赢:曾经的飞行教员,一线实战化飞行技能日益精进;昔日的学员,理论功底和施教能力也愈发扎实。
身份角色互换,师徒比翼海天。二人互为师徒、互帮互学,生动诠释了“能者为师、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该团传为佳话。该团以这段典型经历为契机,树立“能者为师、互学共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打破资历、岗位甚至专业界限,鼓励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骨干力量加强切磋交流,在碰撞中迸发智慧火花。他们还倾力打造“流动课堂”,把讲台设在战位一线,促进“技能尖兵”和“理论专家”相互取经,共同进步。
持续互学互促中,该团在飞行训练、机务保障、飞参分析等领域,接连创新出多套训法战法。如今,这支海空劲旅的羽翼锻造得更加刚劲有力,汇聚起搏击长空、制胜未来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