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某旅发射连官兵传承发扬抗战先辈精神——
转型路上勇攻关 淬火强能砺剑锋
■刘若豪 罗 斌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兵峰
清晨,一阵急促的哨声打破戈壁的寂静。火箭军某旅发射连一班许班长全副武装,带领车组冲向阵地——此时,距离他成为导弹操作号手还不到一年,而他所在的连队,已在实战化训练中淬火重塑,从“陆战猛虎”转型成为“导弹尖兵”。
走下训练场,该连沈指导员告诉记者,从雪域高原到白山黑水,从崇山峻岭到大漠戈壁,连队官兵始终将“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善于攻坚克难、善于险中求胜”的连队精神铭刻于心,一次次历经转型转隶,一次次实现换羽新生。
这是一支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部队,连队前身为新四军2师4旅10团侦察队。抗战期间,他们凭借“短小精悍、行动隐蔽”的特点,在战场上出其不意、屡建奇功,夺取棋盘岭伏击战、金牛山反袭击战、平塘游击战等战斗的胜利。1942年10月20日,面对日军“扫荡”,官兵们采取伏击、夜间偷袭等灵活作战手段,迫使日军狼狈回撤。“这一战,侦察队赢得‘英勇善战’的美名。”沈指导员介绍说。
回望战史,每名官兵脸上都写满坚毅。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在大家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身为这个硬核连队的传人,从曾经的“钢少气多”到如今“钢多气盈”,他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转行学导弹专业,对许班长来说是严峻挑战。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是厚厚一摞电路图,每张图上绘有数十、上百个元器件,密密麻麻,“就像看‘天书’”。
许班长没有气馁,把学习专业理论当作一次战斗任务来完成。他白天在发射车旁钻研操作流程,晚上又加班加点,通过一遍遍背记、一遍遍默画,把一张张电路图“装进”脑袋里,最终顺利通过上级组织的专业技能考核,成为一名导弹操作号手。
许班长的经历只是连队转型的一个缩影。每次遇到困难,官兵们总是在重温先辈战斗故事中激发奋进动力,坚定必胜信念——
当年金牛山反袭击战中,先辈们为了抢占有利地形,穿着草鞋夜间奔袭30余里,在弹药耗尽之际,组成大刀突击班,绕至敌后,给敌人以痛击。
“先辈们靠铁脚板对抗敌人的车轮子,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展现出敢打必胜的血性胆气。未来战场,火箭军部队打的是非接触、超视距,‘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永远不能丢。”发射架下,某班郭班长告诉新战友,“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装备,敢不敢打、能不能打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我们要对标先辈、不懈奋斗。”
新军事训练大纲施行后,该连对照能力要求制订内容清单,细化到每名官兵、每个号位,并逐项进行检验和认证,针对昼夜连续突击等重难点课目展开数十轮专攻精练。经过半年多的磨砺,连队遂行任务能力显著提升,11人被上级评为“金牌操作手”。
没有过硬的能力素质和顽强的战斗作风,就难以取得胜利。一次全流程对抗考核中,该连一个发射单元在夜幕掩护下紧急出动,一路边打边走、硝烟不断。抵达目标区域后,“蓝军”发难骤然升级,多种特情接踵而至,官兵们连续奋战,灵活应对,见招拆招,最终克服重重险阻,准时占领阵地。
“点火!”随着一声令下,该连圆满完成火力突击任务。来不及休整,官兵们迅速收拢装备,驾车消失在茫茫夜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