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让创新更具活力”
■李 众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兵峰
“有两名导师指导,很幸福!”谈起自己入职后的成长经历,火箭军某部文职人员宋浩然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两年前,当宋浩然穿上“孔雀蓝”步入导弹军营时,他一度有些迷茫。为了帮助他尽快适应岗位、胜任工作,单位为他安排了两名带教导师。
宋浩然的这两名导师,都是该部创新工作站的骨干成员。导师罗治军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学术视野开阔,创新能力突出,近年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导师申家超,是该部“土生土长”的一级军士长,岗位技能熟练,实践经验丰富,获过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项。
两名导师的帮带,让宋浩然的进步十分明显。一边学习导师罗治军讲授的前沿科技知识,一边在导师申家超指导下进行仪器设备操作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双轮”驱动,让他进入了成长成才的“快车道”。
在导师的帮带下,宋浩然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前不久,师徒仨人刚结束一个课题的攻关,两名导师就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展开激烈讨论。“我觉得要展望未来,结合专业实际,向智能化数字化领域投入更多精力”“如果没有找到部队的实际应用场景,不能盲目跟风”……
这样的深入讨论,是一种常态。宋浩然从中受益匪浅,无论是专业理论水平,还是实装操作技能,都得到快速提升。
很快,宋浩然也在工作实践中,提出自己的创新“金点子”。在某项装备保障任务中,官兵需要计算和录入上千个数据,大家反映这是个技术含量不高却耗时费力、容易出错的“苦差事”。“我要找到一个办法,改变这种现状……”他把自己的设想说出来后,两名导师都很支持。罗治军专门为他找来相关理论书籍,还主动分享研究成果,鼓励他“可以先尝试设计一个软件”。
宋浩然展开创新攻关,在突破多个难题后,一项成果新鲜出炉。当他信心满满向申家超报告时,却被泼了一盆“冷水”:“这个成果技术上已经满足要求,但操作起来有些复杂,必须进行优化。”随后,申家超从几个方面给出针对性意见建议。
于是,宋浩然立即投入改进工作,并将成果送到基层部队进行测试,直到官兵们能快速掌握操作流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官兵的肯定,宋浩然才再次拿着成果给导师“交卷”。
看着两位导师都给他竖起大拇指,宋浩然会心地笑了:“‘双导师’让创新更具活力。”
创新工作站:当博士遇见军士……
■李 众 唐永梅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兵峰
火箭军某部“双士”创新工作站组织科技交流活动。张守斌摄
“双士”携手,组成创新团队
“当博士遇见军士,当理论融入实践,就会迸发许多创新的火花。”在火箭军某部“双士”创新工作站一次座谈会上,一级军士长申家超的这句话道出该部创新育人的思路。
工程师罗治军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满怀热情踏上战位。
求学期间,他不仅完成博士学业,还结合自己从事的装备保障工作,借助学校丰富的科研资源,开发了一款自动校准装置。
部队对高学历人才也是“翘首以盼”。为了适应保障任务需要,该部充分发挥高学历人才优势,挂牌建立“博士创新工作站”,推动创新发展。
得知这个消息,罗治军喜出望外,这正是自己需要的平台。
当罗治军把自己的成果提交部队专家评审时,专家提出这项研究虽然技术较为先进,但与部队的实际装备软硬件不匹配,暂时不能推广运用。
第一炮没有打响,罗治军着实难受了一阵子。“再好的创新构想,终需落地生根才能开花结果。”罗治军的话道出不少高学历人才的感受——院校科研成果与部队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温差”。该部“博士创新工作站”成立一段时间后,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与此同时,装备保障一线同样面临创新瓶颈。该部一级军士长申家超是保障一线的一名老兵,与各类装备打了大半辈子交道。
铆在一线摸爬滚打,申家超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标记着密密麻麻的“问号”,记录着装备技术迭代带来的各种挑战。想要拉直这些“问号”,他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一次,面对某新型装置拆卸检定效率不足的难题,申家超主动向上级申报了一个革新项目。但在推进过程中,他发现自己虽有革新思路,却受限于理论储备不足、对前沿技术认知有限,攻关举步维艰。
“单打独斗难解复杂问题。”该部党委在专题调研中发现:博士群体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和创新视野,但对部队实战化需求把握不深;军士骨干操作经验丰富,却常因理论短板难以突破技术壁垒。
“何不让博士、军士携手组成创新团队,实现优势互补、打破创新壁垒、形成攻关合力?”该部在广泛征求官兵意见基础上,形成共识。
很快,该部将博士与高级军士组成联合攻关团队,“双士”创新工作站正式亮相。“工作站成立后,并没有着急立项,而是深入一线调研,了解部队的保障需求。”罗治军说,他们还连续组织了几场“揭短亮丑会”,帮助每名成员认清自身短板,了解他人优长,为高效合作、融合创新打好基础。
交流越深入,方向越清晰。很快,“双士”创新工作站就打开了新局面——有的博士和军士共同提出研究项目,有的主动结成帮带对子,还有的一同拟制研究方向计划……
互通共融,实现“1+1>2”
该部通过破除思想“壁垒”、出台制度机制,推动“博士+军士”创新模式步入发展快车道。
为了推动博士、军士深度融合创新,该部依据上级有关制度规定要求,研究制订《“博士+军士”创新工作站章程》。
章程包括集智攻关、外送轮训、结对帮带、容错免责等9项工作机制,设立“‘双士’圆桌论坛”,推行课题申报军士参与、技术难题联合攻关、装备研制军士试用、人才苗子联合培养等措施,并对项目申报、经费支持等服务保障进行规范。
“博士+军士”创新模式,带来了哪些新变化?
对此,博士周庆涛深有感触。一次,他带队到基层单位开展装备保障研究。根据工作实践和官兵反馈,他发现传统拆卸送检方式易导致装置误差,可能影响装备性能并引发安全事故。他提出研制新装置的想法,得到基层官兵一致认可,不少官兵说:“周博士,你这个想法太棒了,一旦成功将帮助我们解决作战训练的难题。”
然而,付出一番努力后,由于工艺水平限制,成果迟迟未能“问世”。
一筹莫展时,周庆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难题搬上了“‘双士’圆桌论坛”。
没想到,二级军士长刘敦秀听完他的构想后提出:“周博士,我有个想法,应该行!”两人虽学历、经历差异较大,但在技术交流上毫无“隔阂”。经过深入交流,他们很快达成共识——周庆涛负责设计新思路,刘敦秀具体研制。
经过数月反复试验修正,两人合作研发的某装置成功问世,不仅大幅提高作业效率,还消除安全风险,深受基层部队欢迎。
在工作例会上,两人的经验分享引发共鸣。周庆涛说:“只有接地气的创新成果,才能成为基层官兵的‘抢手货’。”刘敦秀说:“在和周博士合作攻关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先进技术理念,拓展了思路、更新了观念。要想在创新领域更进一步,军士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科技素养。”
此后,周庆涛给官兵讲授前沿技术时,刘敦秀每次都旁听;周庆涛有新科研思路,也会征求刘敦秀的意见。
“搭建这个创新工作平台,就是让博士军士看到彼此优点、相互学习进步,实现创新效能‘1+1>2’的效果。”提起“双士”创新工作站运行后的状况,该部领导介绍,官兵们发挥各自优势,开展课题共研、学术共议、难题共克、成果共享等系列活动,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高学历与高技能互通共融、互促共进的创新育人路子,有力促进部队战斗力提升。
在某技术革新项目中,几名博士军士分工梳理问题清单,集智攻关提高科研效益;一名军士牵头研发的某型装置遇到技术瓶颈,数名博士主动靠上去指导帮助突破难关……博士军士携手创新,工作站孵化出多项新型专利,取得多项软件著作权,数个研究成果被上级推广,还有一些科研成果正“破壳而出”。
招贤纳士,发动“众创引擎”
前不久,一场“圆桌论坛”在该部实验室召开。博士、军士、硕士、学士围桌而坐、各抒己见,刮起“头脑风暴”,多个重点科研选题和服务部队项目的“攻坚图”新鲜出炉。
主持这场论坛的,是“双士”创新工作站轮值负责人、文职人员马青。
这名入职仅4年多的女硕士,已能在装备技术保障、科研课题攻关中独当一面。作为工作站4名轮值负责人之一,她除了牵头处理工作站的日常事务外,还需要根据任务项目择机组织“圆桌论坛”、课题攻关、技术协商等活动,定期梳理汇总科研创新工作情况。
创新工作站的新模式,正在推动更多像马青这样的科研人员快速成长。该部党委深刻认识到,创新不仅体现在装备技术革新突破上,更需要理念机制的与时俱进。随着“双士”创新模式成效凸显,加上文职人员队伍不断充实,该部党委研究决定:逐步吸纳优秀硕士、学士进入科研团队,壮大创新人才方阵。
“学识渊博的博士、身经‘百战’的军士,还有浓厚的科研氛围,能进入这样一个富有创新活力的集体,我觉得自己十分幸运。”当得知“双士”创新工作站广发“英雄帖”时,文职人员马青第一时间报名,并如愿成为其中一员。
在博士、军士的联合帮带下,马青很快成长为团队骨干,取得多项学术、技术创新成果,其中一项革新成果使某装备检定效能大幅提升。去年,她也作为带教导师,与新入职文职人员签订了帮带协议。
“在这里,我们人人都可以拥抱创新。”和马青同年入职的文职人员郑涵之,也是创新团队骨干,她喜欢团队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的创新氛围。有一次,她在某学术杂志上看到一篇论文,认为这是某保障领域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就在单位组织的科技交流活动中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这个研究方向很有价值,可以大胆探索。”罗治军对她的观点给予高度评价,并带她到地方科研单位请教专家、深入一线部队问需官兵,共同推进创新设想“落地”。
随着“双士”创新的引领和示范效应不断扩大,创新团队不断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
“科研创新不能是单打独斗,大众创新才是最美风景。”该部抓紧出台多项举措,营造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氛围——
发挥种子效应,靠师徒帮带育才。他们发挥高级工程师、博士、军士等专业技术尖子和骨干作用,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实施人才苗子定向培养,制订阶段性科研目标,助力年轻人才成长。
积极“借船出海”,靠军地协作育才。该部与地方相关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定期组织科研骨干外学外研,邀请专家授课辅导、技术指导,在军地共育中不断提升官兵能力水平。
注重“赛场选马”,靠任务牵引成才。在工作实践中,该部把大项任务保障、科研课题攻关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不断给年轻官兵压担子,力争完成一个任务锻炼一批创新骨干、取得一项创新成果。
不断激发活力,靠环境氛围砺才。该部一方面加强学科专业实验室等硬件建设,一方面在评功评奖、晋职晋衔上给予政策支持,坚持“优秀优先、有为有位”,有效激发官兵科研创新动力活力……
“出发!”前不久,该部数名博士、硕士、军士组成的一支小分队,带着创新设想与成果,踏上深入一线部队服务保障的新征程。
锐视点
树高千尺,根在沃土
■李兵峰
树高千尺,根在沃土。火箭军某部探索建立“双士”创新工作站,既实现了人才资源的整合优化,也为鼓励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孵化出一批实用管用的创新成果,有效培养壮大了“军营创客”队伍。这一生动实践,为新时代基层官兵投身科技创新实践提供了有益思路。
当前,战场形态加速演变,军事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强军事业的生力军,基层官兵是我军创新活动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子。哪里需要创新、怎么进行创新、创新成效如何,他们最有切身感受,也最有发言权。各级应想方设法,积极营造环境创造条件,引导广大青年官兵成为创新实践的践行者、见证者。结合部队需求和单位实际,拿出聚才的良方、拟制爱才的举措、搭建用才的平台,努力把创新意识深植官兵思想,把创新理念融入每个战位,形成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人的生动格局。
创新犹如荆棘探路、攀登险峰,往往鲜有经验可循,也无坦途可走。各级要尊重官兵的奇思妙想,呵护每个创新“金点子”,有效激发官兵创新的激情活力。加大创新实践力度,教育鼓励青年官兵勇于直面风险挑战、不畏艰难险阻,以“长跑”的姿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发现问题钻研问题解决问题,争做勇立创新潮头的“弄潮儿”。聚力突破创新瓶颈,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提升自我超越极限,让更多的“创新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结出累累创新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