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箭小子”的太空梦想
——胡振宇带领研发团队制造探空火箭创业纪实
■李军 刘小渡
神秘太空——
少年英雄直击火箭梦想
胡振宇,坐在记者面前这位带着一脸稚嫩的1993年出生的小伙子,是一位在商业航天领域摸爬滚打干了足足4年的创业小老兵。
“我们的团队非常年轻,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吴晓飞,这位提着滑板、踩着滑板车上班的90后,就像是个初出茅庐的孩子。可每当谈论到技术方案,他眼神中总会流露出一种对待科学的严谨与未知的向往。
胡振宇向记者介绍说:“晓飞是那种能把我们设计的方案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并且能够获取到我们想要数据的魔术师,他真的就像是我们团队灵巧的手。”
胡振宇还如数家珍地一一介绍了团队中的其他成员。
胡振宇自信地说起了他们的创业故事,这不禁让人想知道一个当时年仅20岁还未本科毕业的毛头小子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来选择这样一个让常人望而却步的行业作为创业方向。
事实上,早在2011年9月,胡振宇就在广州成立了一个由在校大学生组成并从事探空火箭研发的兴趣团队,凭借自幼对火药的爱好和动手试验积累的经验,18岁的胡振宇对多种仿真设计及固体发动机的制造进行了基础研究。2013年7月29日,由他担任项目组长,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成功发射了代号为“YT4”的第一枚由大学生自制的探空火箭。尽管这枚火箭相对于电视上看到的运载火箭结构简单、体积较小,但从箭体设计到加工组装,从发动机的车、铣、刨、磨到钻孔固定,从组装调试到点火发射,每一个细节都是靠他们双手一点一点完成的。这次飞行的成功是国内探空火箭业余爱好者发射成功最大的探空火箭。
在此过程中,胡振宇以及他的小伙伴们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进行了多次交流,胡振宇为自己创造了一次宝贵的实习机会。
一个月的实习期很快就过去了,可胡振宇并不满足在办公室中所做的纸面设计。他觉得一个系统工程最需要做的就是创造试验的机会,可当时在研究院内并没有可能给一个本科实习生提供这样的条件。胡振宇心想自己已经发射过火箭了,应该不会太难。从这时起他萌发了创业的理想,通过创业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飞向太空的航空航天制造道路。
就这样,年仅20岁的胡振宇,揣着卡中仅有的两三千元积蓄,开始频繁往返于广州与深圳之间。而当时的胡振宇,还住在广州城中村的农民房中,靠着教钢琴的兼职外快,在没有跟任何人吱声的情况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向往太空——
火箭梦想成就合作伙伴
“老实说,我觉得自己一直都很幸运,竟然在公司刚成立不到两个月的情况下就拿下了科研订单。”胡振宇说。这里所说的订单并不是哪所高校或者民营公司,其来源正是我国航天某研究院,而此订单是为某个预研项目提供的一款全新研制并且可以实现推力调节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胡振宇对记者说:“当时真的想都没想,无论如何我都要把这个订单接下来,并竭尽全力做出来。“能有这样一次机会参与到国家队的项目中,还是如此重要的核心部件的开发,对于胡振宇来说,心中真的无比自豪。
在此过程中,随着媒体的广泛关注,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工程师与爱好者加入。就是这样一支团队,在创业初期克服了条件不成熟、资金不充沛、经验不丰富等诸多问题,在江苏高邮的郊外,凭着满腔热血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干劲,完成了一款液体发动机的完整研制,并在此后的数个月内反复试验中,不断完善产品。终于在2014年底各项指标均满足研制需求的情况下顺利交付了产品。

“我们要用中国民营企业平台做出满足市场所需、具有竞争力的小火箭产品。这不仅是我们创业的目标,也是我们应该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图为在内蒙古发射探空火箭。
胡振宇回忆道,当时为了尽快进行点火试验,团队整整连续4天在郊外忙到凌晨,就像一支突击小队,而其中最考验人的则是野外试验场地的蚊虫。发动机点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在荒无人烟的野外进行。夜里,成千上万只蚊虫扑面而来,就算身上涂满了驱蚊水,那蚊虫也黏在身上疯狂地吸吮,一直到吸饱到飞不起来。胡振宇形容着当时的场景说:“我只要随手一抹,就可以弄死几十只满腹是血的蚊子,凌晨回到房间细数一下,单是双脚和两条腿上就被叮了50多个包。”辛劳迎来了试验的成功,拼搏迎来了发动机的点火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