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四姑娘”奔月路上,航天人书写着怎样的创新代码?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张新 韩阜业 等 发布:2019-01-12 03:05:44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嫦娥“四姑娘”太空起舞,航天人幕后助力。在这条充满艰险的奔月路上,凝聚着无数航天人的心血。他们是托举嫦娥四号的幕后英雄,用一行行创新代码,铺就“四姑娘”奔月路。梦想起航、太空接力、万里追月……他们在奔月路上书写着怎样的创新代码?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奔月路上的创新代码

从“嫦娥奔月”到“吴刚伐桂”,围绕月球的传说流传千古。然而,这些故事的背后,月背之谜始终未揭开。

带着中华儿女5000多年的夙愿,嫦娥四号开启了一条通往月球背面的“奔月路”。

嫦娥“四姑娘”太空起舞,航天人幕后助力。在这条充满艰险的奔月路上,凝聚着无数航天人的心血。他们是托举嫦娥四号的幕后英雄,用一行行创新代码,铺就“四姑娘”奔月路。

梦想起航、太空接力、万里追月……他们在奔月路上书写着怎样的创新代码?

让我们一起追寻那些台前幕后的故事。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团队——

绽放探月梦想

声音“确保‘零窗口’发射万无一失”

如果梦想可以创造,那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或许是探月梦想起航的地方。

1个月前,伴随巨大的轰鸣声,有“探月港”美称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迎来“高光时刻”,嫦娥四号发射成功,开启新的旅程。

将卫星送至月背,这在发射中心尚属首次。相比之前的发射,此次探月背难度更高。发射窗口少,2018年机会仅一次;发射窗口窄,最短不过1分钟。这一切稍纵即逝,对发射中心的科研人员挑战不小。

确保探月的顺利起航,科学规划时间,让发射时间更加精准,是发射中心首要解决的问题。

“5、4、3、2、1,点火!”这让无数国人屏息倾听的口令,来自发射场01号指挥员陈政。这是他第13次担当“01”号,在他看来,“01,只是任务中的一个普通代号,我只是按规定执行程序。”

从容自信的背后是经验的积累。点火发射,用“丝毫不差”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和“01”号指挥员陈政一样,工程师何龙是发射程序中的一环。按下点火按钮的他,曾在10多个控制系统岗位历练,才有如今“金手指”的殊荣。

不管是“01”号指挥员陈政还是工程师何龙,为了嫦娥四号成功发射这个“高光时刻”,他们付出了太多努力——

一本本翻烂的技术规程,摞起来比人还高的笔记,以及精细到毫米的线路图,浸透了他们艰辛的汗水;

发射台前闪烁的状态灯,亮灭时间点他们都熟记于心,操作无一出错。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计划部副部长李本琪看来,时间和效率是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往,火箭三级常温连接器对接,平均时间16分钟,为了确保充足的应急处置时间,他们不断优化对接方法,最终将总用时定格在9分钟。从16到9,“省出来”的7分钟,确保“零窗口”发射万无一失。

在吊装操作手刘超眼里,为了实现梦想,他能做的就是提高吊装效率。3个月时间的苦思冥想,手工制作出一个既可以预判吊装位置,还能确保火箭吊装精准的标校器,工具的应用大大缩短了吊装时间。

在追梦的道路上,“01”号指挥员陈政、按下点火按钮的何龙、吊装操作手刘超……在航天领域,有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的追梦人。他们的岗位看似平凡,“只是按规定执行程序而已”,但他们梦想绽放的时刻是那样璀璨。

嫦娥系列、北斗导航卫星、风云系列……一个个梦想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留下“高光时刻”。“高光”褪去,走进这些岗位,聚焦这些面孔,他们在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刻下新的高度。

1 2 3 4 5

责任编辑:伍行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