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变推力发动机研制团队——
定制太空“舞鞋”
声音“不仅飞得稳,还要落得准”

从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上脱离后,嫦娥四号开始了她的太空“曼舞”。
飞过漫长的旅途,“四姑娘”登上“舞台”。动力下降、减速调姿、悬停避障……嫦娥四号穿上一双量身定制的“舞鞋”——7500N变推力发动机,时而“轻手轻脚”,时而“大步流星”……
“舞鞋”,出自航天科技集团变推力发动机研制团队成员之手,有媒体这样形容,它让嫦娥四号“不仅飞得稳,还要落得准”。
这双“舞鞋”,最早“穿”在嫦娥三号的“脚”上。和嫦娥三号相比,嫦娥“四姑娘”要在月球背面着陆,面临的环境更复杂,对发动机的要求更苛刻。因此,它的外观涂层使用寿命更长、衡量性能的指标——比冲,也从308秒提高到310秒。
看似不起眼的涂层和2秒钟的差距,却是团队成员多年来攻坚克难的创新成果。
这双“舞鞋”的研制之路,早在2006年已经开启。当时,嫦娥三号动力系统“最后一棒”的重任,落到了航天科技集团变推力发动机研制团队手中。
然而,变推力发动机的研制之路困难重重,他们不仅要面对一无经验、二无材料的窘境,更为棘手的是,这双“舞鞋”要求5年内完成交付。而常规情况下,从论证设计到产品交付,研制一种新发动机至少需要10年时间。
时间紧、任务重,研发团队的压力可想而知。团队带头人兰晓辉知道,除了“撸起袖子干”,并无别路可走。几年时间里,他带领团队不断改进和试验,从现有发动机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寻找突破口。
40多万公里的“奔月路”,发动机要长期在轨,必须经受近200℃的温差和高强度的震动。为了提高可靠性,研制团队把发动机工作时间比实际飞行时间延长了数倍,将空间环境预想得更为苛刻。
2011年底,当变推力发动机连续8台可靠性试车全部获得成功,研制团队紧绷的神经,总算稍稍放松。“首秀”的那一天,探测器要在高速飞行时进行“紧急刹车”,发动机开机点火的信号准时传回地面,让所有人为之欢呼。
多年的付出换来“首秀”的精彩,欢呼之余,兰晓辉也曾记得——
在产品的质量复查单上,他们曾对200多根导管、400多条焊缝管路、400多处螺钉连接一一做到精细化处理;
在一次对即将交付的产品进行测试中,电磁阀开启时间超出了几毫秒。紧要关头,团队成员顶着压力将产品重新拆卸、查找问题根源……
这一切,只为让嫦娥四号能在险象环生、环境复杂的太空上演最美“舞姿”。
如今,美丽的“四姑娘”再次怀抱月球车,在星空划出一道美妙的弧线。所有的艰难跋涉,对他们而言,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