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
致敬,平凡坚守的身影
总调度刘冰的声音又一次在飞控大厅响起。其实,刘冰本人并不为多少人真正认识,只因为频频响起的声音,他成了飞控大厅里“出镜”最多的人。
相比刘冰,嫦娥四号任务中,更多的科研和工作人员连声音都鲜为人知,他们坚守在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他们留给众人的只是一个个穿着同样工作服的相似身影。
崔晓峰和他的软件支持团队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担负着整个飞控中心软件系统的研制工作。崔晓峰的工作充满了“悖论”——
软件系统是整个地面系统中最复杂的。系统越复杂,可靠性越难保证,但对他们而言,数百万行代码,一个字母、一个数据都不能错、错不起。软件系统每次都要根据具体的任务全新研发,耗时费力,但他们的工作往往在航天器达到完成状态后才开始,“同一场比赛,最后一个起跑”。
为嫦娥四号任务提供支撑的软件系统修改了多少次,崔晓峰已经不再关注。“那真是无数次,但不管多少次,解决了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他说。
这样的感受,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韩福生并不陌生。韩福生承担了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着陆缓冲系统关键核心材料的研制任务。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实现了中国航天器在地外天地的惊天一落。那一落,只有短短一刹,但为了让探测器的腿部承受住这一刹那间的巨大冲力,韩福生和团队已持续攻关达7年。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自嫦娥四号任务立项以来,在时光的河流中奋楫拼搏的,在不同的科研岗位上如履薄冰工作的,还有成百上千个韩福生、崔晓峰。
他们的岗位远离人们视线的焦点。去年,西昌测量站副站长李东参与了上百次航天任务,就在一个小山头上,距人群欢呼的发射场几十公里,距上演嫦娥落月的北京飞控大厅上千公里。
他们的岗位远离航天任务的光辉时刻。在距发射场几百米的地方,张松做了11年的电力保障工作,却从来没空走出门去,目睹自己保障的火箭升空。
他们的岗位遍布大江南北,连接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动脉和末梢。那一个个平凡的身影值得我们追寻、致敬!
任务有成功之时,探索无止步之日——
致敬,冲锋不止的身影
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背。飞控大厅里,人们鼓掌、欢庆,长松了一口气。但对程肖和李立春来说,严峻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程肖和李立春是“玉兔二号”遥操作团队的成员。程肖是“玉兔”的“眼睛”和“大脑”,负责将“玉兔”拍回的照片转化为三维地形;李立春是“玉兔”的“司机”,负责路径规划,告诉“玉兔”往哪里走。
落月成功后,他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玉兔二号”从着陆器上“呱呱坠地”,然后开到指定地点完成两器互拍。这是一场远达38万公里的遥控驾驶,探月史上,不乏月球车坠毁的先例。
1月11日,“玉兔二号”驶抵指定地点,两器互拍顺利完成,程肖和李立春的工作仍未结束。“玉兔”还有后续科学探测任务,他们还要在月球背面留下更多人类探索的印记。
探索无止境,困难无尽头。前行路上,他们要应对月球车休眠唤醒、中继通信带来遥测数据延时、月背山脉可能遮挡前行路上的通信和光照等重重考验。他们仍然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冲锋不止。
这一刻,丝毫不敢懈怠的还有飞控中心轨道控制团队。受光压等因素影响,中继星“鹊桥”需要经常做轨道调整才能保持对地面和月背的稳定中继通信。在人类视野不可见的月之背面,“鹊桥”作为唯一的地月纽带,守护着“嫦娥”和“玉兔”,而这个团队则是“鹊桥”和地球的天地纽带,守护着“鹊桥”。
这一刻,早已完成嫦娥四号发射任务的火箭团队同样忙碌着。今年,托举“嫦娥”飞天的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将迎来第100次发射,有望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跨入“百发俱乐部”的运载火箭。对长三甲系列火箭研制团队来说,浩瀚星空中,还有无数挑战等待着他们。
这一刻,在被誉为中国“探月港”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现探月工程“绕、落、回”第三步目标的接力棒,正在西昌发射场和文昌发射场之间紧张传递。从月球采样返回、载人登月等更加恢宏的中国探月蓝图,激励着成千上万航天人为之继续奋斗。
任务有成功之时,探索永无止步之日。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航天事业就是这样,脚踏大地、仰望星辰的中国航天人就是这样。
这一刻,让我们致敬,向那些冲锋不止的身影!
(解放军报北京1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