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新华日报》筹办中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来源: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0-10-09 14:48:32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共中央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合法出版的政治机关报《新华日报》,不是中国共产党想办就办、一谈就成、一蹴而就的。

在外有日寇侵略、内有国民党政权剿杀的年代,中共连合法存在都面临困难,更不要说新闻出版自由。直到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才成功实现出版《新华日报》的目标。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松口”了

1935年7月25日—8月20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第七次代表大会,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名义,于1935年10月1日,刊登在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创办的、在巴黎出版的中文报纸《救国报》上。因文章标注的日期是1935年8月1日,被称为《八一宣言》。

《八一宣言》发表后,其所倡导的“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的重要信息,引起了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重视,旋即指派国民政府前驻苏联大使馆武官邓文仪,返回莫斯科与中共代表团接触“寻找政治解决国共两党关系的可能性”。至此,国共第二次合作谈判大幕徐徐拉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中央派出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正式谈判,提出了“言论开放、出版自由”的实际需求。1937年2月,蒋介石发表谈话,表示“管理新闻与出版物办法今后更当改善”。蒋介石的“谈话”,可以说部分答复并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要求。

庐山谈判后,中共中央定下《新华日报》报名

在得知因“西安事变”被迫辞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国民党元老邵力子,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委、中央宣传部部长的消息后,毛泽东非常高兴地向周恩来、朱德等人说:“邵力子出任中央宣传部长,我们在国统区办报刊有望了,机不可失!”

1937年6月4日,周恩来经南京抵达庐山。6月8日—15日,周恩来与蒋介石在庐山进行了多次谈判。庐山谈判后,周恩来回到延安,向中共中央汇报会谈情况并商讨对策。6月1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研究了蒋介石的意见后,为顾全大局准备作出重大让步,于当日提出了一个新谈判方案。新方案中的第十项为“与蒋及国民党谈判,在全国公开发行《解放》周刊(现在延安出版)”。

从中共中央提出的这个新的谈判方案可知,周恩来此次的庐山会谈,或许已经得到蒋介石或国民党方面对中共公开办刊的许诺。

1937年7月10日,周恩来同在上海的夏衍见面时就说:“在国民党统治区域,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要办一张党报,昨天已经决定了,由潘梓年和章汉夫负责。”

1937年,周恩来赴庐山参加国共谈判

7月14日,周恩来、博古、林伯渠到达庐山,与国民党继续谈判。据《周恩来传》记载:“他在庐山和南京谈判过程中,同国民党几经磋商,达成中国共产党可以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的协议。”

第二次庐山谈判后,周恩来返回延安汇报会谈内容,应包括即将筹办的报刊的刊名问题。等他8月中旬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时,中共中央已经决定了公开出版的报刊定名为《新华日报》。

周恩来直接领导筹办,请于右任题写报头

为了进一步巩固国共谈判的一些成果,落实已经谈定的包括筹办《新华日报》在内的重要事项,1937年8月10日,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飞抵南京,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召开的座谈会。

周恩来、朱德到南京参加“军事会议”的当晚,就拜访了邵力子,三个人相互问候之后,周恩来就单刀直入地谈起注册办《新华日报》的事。邵力子连声说:“好么,可以,现在就办手续,免得夜长梦多,你们把注册登记表格填好,我来签字批准,交给下面人去办,这就成了。”没过两天,正式批文下来,允许中共南京办事处在宁筹办《新华日报》。

周恩来、朱德还在南京探望了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请他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于右任欣然同意了。

曾任陕西省政协常委的庞齐在他的《于右任与南京》一文中写道:文彦同志(于右任当年的随身秘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安市政协副主席)回忆,一位潘同志送来了宣纸,于先生连书几幅,均不满意。一共写了十九幅,均交潘同志拿回。

1937年8月,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在南京

1937年8月22日—24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根据“洛川会议”精神,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共有十项主要工作,其中第十项为“筹备出版《新华日报》”。

此时,《新华日报》的筹办工作由中共中央长江沿岸委员会直接领导,在公开的“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里合署工作。中央长江沿岸委员会的成员有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董必武、林伯渠,周恩来为书记。因此,《新华日报》在南京的筹办工作是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日军逼近,南京《新华日报》筹办人员转赴武汉

参加《新华日报》筹办的队伍,除了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的有关人员外,还有潘梓年、章汉夫等一批从国民党监狱里释放出来的政治犯。

潘梓年是最早被确定筹办《新华日报》的人,他是潘汉年的堂兄,早年与潘汉年在上海同时从事过党的左翼文化工作。

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潘梓年、章汉夫、许涤新、何云、吴敏(杨放之)、徐迈进、楼适夷等聚集南京,从十月间开始筹办《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

新华日报第一任社长潘梓年

潘梓年等在南京的筹办工作进展很快,不到一个月就准备试出样刊了。然而,国民党政府方面却百般阻挠,就是不给《新华日报》办理注册登记手续。不久,日军逼近到南京外围,在南京继续筹办《新华日报》已无可能。

11月20日,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的李克农和叶剑英给毛泽东等发电说:“新华日报在(南)京已无可能开办,报馆人员均先赴武汉,汉夫先走,梓年随后亦到。到武汉后,即继续办理合法手续。”

武汉会谈,周恩来再提出版《新华日报》终获同意

1937年12月18日,秦邦宪与周恩来、陈绍禹(王明)、邓颖超、孟庆树等人从延安到达武汉。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是应蒋介石的邀请来武汉的。12月21日晚,周恩来、陈绍禹(王明)、秦邦宪等同蒋介石进行了谈判。周恩来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包括出版《新华日报》等。蒋答复:“所谈极好,照此做去,前途是见好转,彼想的也不过如此,对我们所谈完全同意。”

这次会谈,蒋介石终于明确答应中共可以公开办报,这使得久拖不决的《新华日报》登记注册事宜迎刃而解。在这次会谈的20多天后,即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获准注册后正式出版、公开发行。

1938年7月26日,新华日报全体同志合影

1938年举行保卫大武汉殉难同志追悼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