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这片"量产"30多万名英雄的战场,土和弹片比例几乎是1∶1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李 硕 李勇东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0-10-19 07:22:28

“量产”的英雄

■李 硕 李勇东

在国家博物馆陈列窗里,摆放着一铲泥土。这不是一铲普通的泥土,它来自朝鲜战场的上甘岭。这铲泥土里,土和弹片的比例几乎是1∶1。

当年,这铲泥土所在的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上,美军在一个半月里,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一位志愿军老战士回忆道:“一个山头,不但没有了树木,而且把这个山头的岩石都炸低了两米。”

然而,在43天时间里,志愿军将士依托坑道工事,誓死不后退半步,打退对方900多次冲击,歼敌25000多人,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战斗英雄。

在597.9高地上,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拖着重伤的身躯,一跃而起,用自己的胸膛抵住敌人的枪口。部队乘势前进,攻下了高地,全歼敌守军。世人皆知黄继光,但鲜为人知的是,10天后,继任的六班班长吕慕祥再次演绎了这一英勇壮举——多处负伤的他,拉响手雷扑向敌人的地堡。这场战斗中,留下姓名的“黄继光”式战斗英雄就有38位。

“不上英雄榜,便涂烈士墙!”第15军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有这样的记载:“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据统计,仅志愿军第15军就先后涌现出各级战斗英雄12347人、英雄集体200余个。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场,是一片盛产英雄的土壤。志愿军的英雄谱系里,有一大批如雷贯耳的名字: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在烈火中焚身的邱少云,奋不顾身救伤员的解秀梅,纵身冰河救少年的罗盛教,以及“侦察英雄”杨育才、“爆破英雄”伍先华、“登高英雄”杨连弟、“孤胆英雄”胡修道、“担架英雄”宁儒贤……在这场烈度空前的战争中,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

“量产”的英雄,不可能靠科幻电影中的“基因工程”去复制,背后是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深厚土壤。黄继光在给母亲邓芳芝的最后一封信中写道:“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三次入伍的“一级战斗英雄”曹玉海对恋人说:“我不是不需要幸福,我不是天生愿意打仗,可是为了和平,为了世界劳动人民的幸福,我就要去打仗了。”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化为了志愿军将士满腔的怒火和顽强的斗志,化作了浴血奋战、杀敌立功的实际行动。

战功是对军人的最高褒奖,更是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的有效手段。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广泛开展如火如荼的群众性立功活动。志愿军空军提出战时飞行员立功标准,并明确:我机每击落一架敌机,即在座舱两旁机体上涂上一个实心金边红五星,击伤涂一个空心金边红五星。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励了广大指战员的战斗热情,建立了大量战功,也催生出大批功臣。空军第3师在68天里,击落击伤敌机63架。毛泽东看到报告后,亲笔批示:“向空军第三师致祝贺。”

英雄烈士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英雄不怕牺牲,就怕被遗忘。只有永远怀念他们,给予极大的荣誉和敬仰,才能树立尊崇英雄的导向,形成英雄辈出的良好局面。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入朝作战仅34天,就壮烈牺牲。1953年4月,毛泽东特地请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到中南海做客。一位烈士父亲的手和一位烈士母亲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毛泽东说:“你失去了一个儿子,我也失去了一个儿子。他们牺牲得光荣,我们都是烈属。”

“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英雄可以埋骨他乡,可以碑上无名,但后人永远不能忘记英雄、国家永远不能忘记英雄。给英雄最好的保护、关心、爱护,就是对英雄最好的崇敬,也是“量产”英雄的最佳方式。今年国庆节前夕,第七批117位志愿军烈士英灵在近70年后回到祖国和人民的怀抱,在中华大地上安息。没有比魂归故土更好的告慰,没有比铭记传承更好的延续。碧血千秋,英雄永不朽;山河无恙,吾辈当自强。

“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如今,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等10位英模的画像,悬挂在全军基层单位。每一个为国捐躯的生命背后,都饱含着气壮山河的英雄故事;每一个立身为旗的忠魂之中,都猎猎燃烧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我们要铭记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深扎信仰之根,砥砺前行、不懈奋斗,用鲜血和生命创造新的荣誉,让英雄的旗帜永远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