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

浅水原之战与陇东追击战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姚 君 潘金桥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0-12-24 00:03:23
1949年7月平凉县解放后,平凉群众慰问子弟兵。

原 典

《百战奇略》逐战篇原文为: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法(《司马法·用众第五》)曰:“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

逐战篇认为,追击败逃之敌,须弄清真假。若敌人旗帜整齐、鼓声昂扬、号令统一、秩序井然,虽退走但未必真败,一定伏有奇兵,应谨慎提防。若敌人旗帜凌乱不齐,鼓声大小错乱不协,指挥号令喧闹不一,才是真正败退,应全力追击。诚如古代兵法所说:凡追击撤退之敌,不可懈怠麻痹,敌人如果中途停驻不走,就应慎重分析原因。

战 例

公元618年,唐秦王李世民出兵征讨薛仁杲,薛仁杲部将宗罗睺率兵抵抗,被唐军大败于浅水原(今陕西省长武县东北)。李世民亲率骑兵追击,直至折墌城(今甘肃省泾川县东北)。薛仁杲部将大多临战投降,他们提出回城取马再来,李世民同意其返还。很快,降将骑马而归,李世民由此掌握薛仁杲虚实,于是一面出兵合围,一面派遣说客向薛仁杲晓以利弊,薛仁杲惊惧而降。

1949年7月,扶郿战役胜利后,青海马步芳、宁夏马鸿逵为保存实力,慌忙向山高路险的陇东、平凉地区逃窜。我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乘胜发起对青、宁“二马”的追击战。1949年7月21日至8月11日,第一野战军千里追击,长驱直入甘肃腹地,胜利结束陇东追击战。此战虽未达成全歼“二马”主力于平凉地区的战略目标,但解放县城20余座,歼敌1.1万余人,缴获骡马3200余匹,成功分割青、宁“二马”,为此后歼敌创造有利条件。

计谋分析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所谓“叩实”,特指打探对方的真实意图,再决定己方行动。从常理而言,追击歼敌往往比两军对垒更易扩大战果。因此,面对退却之敌,指挥员很难经受诱惑,会迫不及待命令全军出击。然而,缺乏冷静思考的冲动可能导致部队遇伏甚至全军覆没。因此,追击作战中指挥员的沉着冷静和准确判断至关重要。准确的“眼力”需要指挥员善疑和察异,即对情况不明、存在很大疑问,特别是异于常势、常规、常理、常情者,深入侦察、核实,从而确保对“溃逃”之敌的真实判断。扶郿战役后,彭德怀通过冷静分析敌我形势,认为胡宗南已是惊弓之鸟,短期内无向我进攻可能,而青宁“二马”必然凭借平凉天险进行抵抗,于是定下“钳胡打马”方针,迅速发起陇东追击战并取得成功。

把握战机,灵活追击。中国古代早期兵法由于重礼信、轻诡诈,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一般不提倡彻底歼灭敌人,因此有“穷寇勿追”的说法。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兵法逐渐突破“礼”的限制,开始强调“宜将剩勇追穷寇”。后者充分体现了逐战精髓,即追击时机的灵活运用。当敌妄图通过退却进行战略转移,要紧追不舍,不给敌喘息时间和空间。敌面临保障困难、士气低落、内部涣散等困境时,更要“痛打落水狗”,迫其始终处于兵败如山倒的不利局面。需要说明的是,追击战斗一旦开始,就有着机动快速、行动紧张、敌我接触时间和地点不固定等特点,需预先给部队下达追击任务,明确追击方向、路线和协同事项,并灵活采取跟踪追击、平行追击、超越追击、垂直追击和立体追击等多种方式,保证“追得上、抓得住、吃得掉”。如此,方可在充分“虑之”的基础上,实现追击目的,这也是逐战成功的关键。浅水原之战,李世民舍弃步兵和攻城器械,率骑兵快速包围折墌城,迫使败军流散于陇西各地无法入城。

积极应变,掌握主动。军事斗争领域,敌我双方互相隐藏、互相欺骗,局势错综复杂,指挥员容易被假象迷惑,所以逐战的指导思想倾向于稳中取胜,对假退之敌持观望态度。然而,战争以打赢为终极目标,保存实力终究非上乘之选,且随着现代战争模式不断演变,指挥员可依赖全纵深、立体化、实时化侦察监视系统,战场透明度越来越高,任何一方想把较大规模兵力预先埋伏在敌行进方向上而不被发现几乎不可能。因此,现代追击作战,在能够看清战场形势,识破敌诱惑的前提下,对于假退之敌,指挥员不妨灵活应变、见招拆招,采取有效行动进攻或积极防御,如此便可牢牢掌握追击战斗主动权,这也是对逐战的升华理解和运用。可综合采用4种方式:一是疏而不漏,即严密布置,使敌人无隙可乘、无处可溜;二是一鼓作气,即对“网中之鱼、瓮中之鳖”,尽快形成“关门打狗”之势;三是截断退路,即通过侦察提前行动,在敌人可能撤退或埋伏的路上抢先设伏;四是纵而去之,即对逃敌既不拼命追赶,也不放任自流,随时跟踪敌新动向,待敌放松警惕时,再采取突然袭击。陇东追击战中,彭德怀接到“二马”相继撤退的情报后,断定“二马”已放弃在平凉与解放军决战的企图,遂当机立断,修正原作战方案,改一举歼灭“二马”主力为各个击破,取得很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