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打得日军“人挤人,马狂奔”,首战告捷威名扬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王 佳 吴方兵 李春晖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1-05-07 01:49:26

首战告捷威名扬

——走进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解放军报记者 王 佳 通讯员 吴方兵 李春晖

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的平型关,峰峦迭起,峪谷幽深,是内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出征抗日后首度亮剑于此,一举歼灭日军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第21旅团1000余人,这是全面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史称“平型关大捷”。

暮春时节,记者来到位于山西省灵丘县的平型关大捷纪念馆,追忆辉煌战史,缅怀革命先烈。

“1937年夏秋之交,已侵占阳原等地的日军,沿平绥路继续南下,扬言‘一个月拿下山西’。面对日军的进攻,国民党军主力退守雁门关、平型关内长城一线,打算借助长城各关隘抵御日军。”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文史研究部主任毛春桃说,“为保卫山西,八路军总部命令刚完成改编、进入华北抗日前线不久的第115师进至繁峙、灵丘两县相邻一带,配合国民党军的防御作战。”

9月23日,第115师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利用平型关有利地形,以伏击手段抗击进犯日军。

在纪念馆前广场上,第115师参战主要将领的雕像静静伫立,俯瞰着昔日浴血的主战场——乔沟。

记者立于雕像旁极目远眺,看到此处为一条由东北向西南伸展的狭窄沟壑,沟深数十米,沟底最窄处仅有数尺宽,地形十分适合设伏。正因如此,当年第115师将伏击地点选在了这里。

纪念馆半景画馆内的一幅油画,再现了当年的战斗场面——由于当时进入秋季,潇潇夜雨将官兵淋透了;进入伏击地域后,身着单衣的将士们趴在山岩上,冻得瑟瑟发抖。为了避免暴露,大家紧紧地将武器抱在怀里,紧盯着前方一动不动……

25日拂晓,大战前的宁静被车辆行驶的声音打破,一队日军乘车进入乔沟。见到车头插着的日军军旗,设伏的八路军将士怒目圆睁。

清晨7时许,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和大批辎重车辆全部驶入乔沟。随着信号弹升空,手榴弹、迫击炮弹从天而降。接着,数十挺机枪和数千支步枪同时向沟底射出密集的弹雨。埋伏在阵地最南端的第115师685团五连连长曾贤生率全连如猛虎般冲出,将沟口的几辆日军卡车炸毁,狭窄的山谷瞬间被封死。

纪念馆展出的一段回忆录写道:“鬼子兵遭此打击后,汽车撞汽车,人挤人,马狂奔,指挥系统一下子就被打乱了。”

“经过最初的慌乱,敌人很快回过神来,并利用车辆、沟坎等作为掩护进行抵抗。伏击战很快转为激烈的白刃战。”毛春桃指着一张战斗示意图向记者介绍,战斗中,曾贤生率20名大刀队队员和敌人展开厮杀,在砍倒十几名鬼子后被敌人包围,身负重伤的他毅然拉响身上仅剩的一颗手榴弹,和日寇同归于尽……

“乔沟伏击战一直持续到当天13时许。此役,八路军共歼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百余辆,缴获大批军用物资。不过第115师也付出了伤亡数百人的代价。”毛春桃告诉记者,八路军将士用巨大的牺牲换来了平型关战斗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

平型关战斗胜利后,国内外媒体都争相报道这一新闻,对八路军首战告捷大加称赞。日本《读卖新闻》也刊载了“新庄中佐战死”的消息,承认了第21旅团在平型关遭遇失败的事实。如今,这些报纸的复制品被陈列在纪念馆内,静静地向后人诉说着那段辉煌战史。

历经84年风雨侵蚀,如今的巍巍雄关之上,已难寻当年战斗的痕迹,唯有新修缮的明长城遗址如巨人般,环抱着昔日的战场。

“八路军将士用血肉之躯,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翻看纪念馆的游客留言本,一段文字引发记者共鸣,“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