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死了,能救那么多人,还能打胜仗,要是搁着我,我也这么干
进入朝鲜后,铁路、公路、桥梁基本被炸毁,战士们昼宿夜行,经过十几天的艰难行军,终于抵达“中线”五圣山右侧与西方山相望的阵地。
黄继光被分到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第2营第6连。当得知自己是个通信员时,黄继光的情绪有些低落:“我千辛万苦来到前线,结果就是个送信的。”
指导员冯玉庆早就看好机敏、勇敢的黄继光了,而且他坚信,让黄继光当通信员是最合适不过的。当然,小伙子有性格,不花点心思可不行。
冯指导员拿出一块马蹄表,开门见山道:“表面看,这块表只有时针、分针和秒针,但是把里边的齿轮、发条等物件全都取出来,你说会怎样?”
“那会怎样?表就不走了。这我知道。”黄继光等不及了,“我明白了,少了谁也不行。谁——都重要。”
“既然明白了,咋还不高兴?”指导员的思想工作做得可谓细致入微,可是黄继光仍然一根筋:“我就是不想当个送信的,我参军是为了打仗。”
“通信员可不是随便选的,一个合格的通信员放在哪儿都发光。你知道张思德吗?毛主席的警卫员,也是四川人。”指导员说,“1944年,他在陕北安塞执行烧炭任务时,窑洞塌方,为救战友而牺牲。他也曾是一位通信员。”
张思德也是通信员?想到自己和英雄做着同样的工作,黄继光内心有了一丝荣誉感。又听说张思德也是四川人,他感觉更亲近了一些。
从那之后,黄继光成了闲不住的人。除了完成通信员的工作之外,他还主动为前线的战士做后勤保障。当然,见了枪,他还是不免心生羡慕。端枪,上子弹,瞄准,基础训练一丝不苟。
哪里有困难哪里上,挖坑道也自然少不了黄继光的身影。当时,志愿军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在五圣山及平康两侧纵横近7公里的区域修筑了防御坑道或隧道,成为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的后勤供给基地。
刚开始挖坑道时,钢钎又脆又钝,一天只能推进几十厘米。一位当过铁匠的战士想出了一个让钢钎不易磨损的办法,让黄继光大受启发,并很快把“窍门”传授给了其他战士。
由于黄继光善于想办法解决困难,加之做事干脆麻利,大家主动为他请功,有的连队还写来了感谢信。为此,黄继光荣立了三等功。
因为不是在战场上杀敌立的功,黄继光感觉有些难为情,但他还是决定把好消息告诉他日思夜想的母亲邓芳芝。
在国内训练时,指导员号召战士们学写字,说日后方便给家里写信。经一位战友的点拨,黄继光先是念报纸,再练习写字。有了窍门,进步很快。以下是黄继光写给母亲的信,虽然个别字是战友们帮着填上去的,但已经大有进步了。
“母亲大人,现在虽有少些困难,是能够度过去的,要知道咱们(在)英明共产党、伟大领袖毛主席正确领导下,幸福的日子还在后头呢。”这封信是1952年4月29日写好并发出去的。
在朝鲜战场上,我军以五圣山为依托,开展“冷枪冷炮”运动的时候,黄继光也立了大功。当时,六连负责驻守一个“无名高地”,又叫454.4高地。虽不是杀敌主力,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六连竟收拾掉了几百个敌人。为此,454.4高地自然就成了敌人的防范重点。五圣山被炸秃了顶,狙击手不好继续行动。战士们正愁想不出法子,黄继光捆扎好了草人立在狙击口,并为草人戴了一顶帽子。
“黄继光,你哪来这么多好点子?”
战士们开始扎草人,营长还提议在远离狙击台的地方搞一些假工事并把草人扛进去。
第二天一早,草人纷纷倒下。趁敌人探头察看,狙击手举枪射击,敌人也倒下了。有人跟黄继光开玩笑说:“你真是了不起,没动枪炮,杀的敌人却不少。”
黄继光到哪里都是“自来熟”。第一次到达半山腰的连部指挥所时,他就主动请缨上阵了。
那天,连长万福来跟营长立下了军令状:“六连在,阵地在!”可就在连长准备传达命令时,发现电话不通了,而接线员已全部派出。
“连长,我去接线。”黄继光把一捆电线扛上了肩。
“你,你会?”连长未听到回音,黄继光已提上枪,猫着腰冲出了指挥所。
在有敌机轰炸的情况下作业,技术、胆量和运气一样不能少。“注意隐蔽,完成任务。”他时刻记着连长的教导。可险情很难排除,线刚接好,就被炸断,黄继光本人也险些被炮弹爆炸腾起的沙土掩埋。好在待他返回时,看到连长正在通过电话传达命令。
随着战事推进,美军对五圣山实施频繁轰炸的同时,封锁了志愿军阵地的给养。白天敌人抢走阵地,志愿军战士就在夜间再夺回。战斗中,营部通信员壮烈牺牲。从此,黄继光成了营部通信员。
其实,黄继光在还没有正式调到营部之前,就立了大功。那几天,敌人一直在大放烟雾。黄继光凭直觉判断出敌人正在修筑工事,并准备抵近侦察。果不其然,借助曳光弹的光亮,黄继光看清了坟包一样的地堡,可也惊扰了地堡附近的敌军士兵。
黄继光躲在暗处,轻轻摇动着树枝,这时他似乎听到了敌方哨兵子弹上膛的声音,他仍继续摇动着……敌人以为是风吹动的树叶,一场意外的拼杀避免了。跟随“回身转”的敌哨兵,黄继光将侦察目标看了个一清二楚。不久后的一天夜里,六连顺利拿下暗堡。全连士气大振。
除了通信员工作,黄继光还是一位优秀的警卫员。一次营长秦常贵带他去团指挥所时,一阵枪声响起。为保护营长,他将正拿望远镜察看战情的营长扑倒在地。
“你这样做多危险,知道吗?”秦常贵训斥道。
“我的命重要还是您的命重要?当然,您的命更重要,您要指挥战士们打仗啊,您要是有个好歹,部队损失不就太大了吗?”
虽入伍只有一年多,黄继光却像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的老战士一样,心胸宽厚且勇担重任。营长秦常贵感动得要落泪:“从现在起,你要记住我的话:一,生命都是美好的,消灭敌人的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二,要把上级交给你的任务同整场战争的胜利联系起来。”事后,秦常贵把一本《为人民服务》给了黄继光:“这是毛主席为张思德写的,通信员张思德有着很高的思想觉悟。”
读了《为人民服务》,黄继光越发觉得,自己跟张思德的差距实在太大了。自那之后,他不断告诫自己:无论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无论有着怎样的身份,都不要忘记一句话,你是在为人民服务。
黄继光变了,变得更善于思考了。说起来,这还缘于一部影片。抗美援朝期间,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普通一兵》引进中国。影片反映的是苏联红军马特洛索夫于1943年2月23日用胸膛堵枪眼的故事。黄继光是在机枪连的大坑道里看的这部电影。银幕就是一张白床单。电影结束,黄继光和战友李继德交流心得。
“有感想没有?”黄继光问。
“这个人真勇敢,是个真英雄。”
“一个人死了,能救那么多人,还能打胜仗,要是搁着我,我也这么干!”
仿佛有一颗闪耀的星星在心里升起,黄继光也想做像星星一样闪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