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从这场败仗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 作者:安宁 责任编辑:尚晓敏
2021-08-29 12:28:05

从这场败仗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安宁

1842年8月29日,南京下关长江江面。

几艘模样“怪异”的军舰正停泊在岸边。

耆英、伊里布、牛鉴三位清朝重臣神色匆匆地登上军舰。他们刚从浙江赶来,根据安排,他们原本是要去浙江向英军求和,但是当他们赶到浙江时,英军早已离开,等他们再次收到消息,英军早已北上突进,沿长江侵入至南京下关长江江面。

他们的任务是“结束”这场持续两年、屡战屡败的战争。因为这本是一场“志在必得”的战争,而如今的局面让曾放出“调各路精兵预备攻剿……尽杀乃止”这番豪言的道光帝大跌颜面,他们忙不迭地向侵略者求和,只求尽早息事宁人,为皇帝“挽回”尊严。

这场战争确实本不该输。

从战争条件上看,清军主场作战,占据地利人和,英国军队远渡重洋,只有40多艘舰船和1.5万人。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清军是正义的自卫反击,而英军是为保护其罪恶的鸦片贸易发动的一场非正义战争。

▲《南京条约》签订现场

主场作战,占据地利优势的清军为何会被1.5万人击溃?

从耆英、伊里布、牛鉴三人的求和之路上就能窥其一斑。

训练有素的英国军舰移动速度极快,当时英军从进攻定海到兵临天津也只有35天。而同时期的清军,战场机动性极差。在定海已失守十二天后,远在北京的道光皇帝才刚收到林则徐发给他的关于战前准备策略,又过了三天,道光帝才从浙江方面得知了英军已攻占定海的消息。而得到战报的道光皇帝下令从邻近省份调兵奔赴定海参战之时,英军已进逼镇江。

在鸦片战争的十二场大规模战役中,除了个别战役清军由于提前准备,未让英军讨到便宜之外,其他战役中的清军都是一触即溃。所以也就导致了耆英、伊里布、牛鉴三人想求和都不能及时找到英军的尴尬局面。

军备荒废、有边而无防是导致这场战争溃败的最直接原因。长期疏于战备、懒于训练的清军军心涣散,纪律松弛;大部分将帅的军事思想停留在古代,指挥能力低下,应对不了近代战争;武器装备设计还停留在明朝的水平,虽有火器,但铸炮技术落后,弹药铁纯度不高,很容易炸膛,炮膛粗糙,子弹速度低、准度差。这一切都导致了战争期间清军只能被动挨打。

在完成军事近代化的英军面前,清军这样一支还处在古代水平的军队完全无力招架。战争爆发后,许多地区的守军,远远看见敌军即开炮轰击,未等敌军靠近,便一哄而散,逃之夭夭,有的甚至举起白旗投降。宁波、余姚、慈溪、奉化、上海等地更是不战自弃。这样的军队,怎会不败?

最终,在南京下关江面一艘名叫“康华丽”的英国军舰上,清政府企图用一纸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给这场战争画上了羞耻的休止符。但真正的耻辱才刚刚开始,得知消息的美国、法国、俄国也接踵而来,乘机索取特权,各种不平等条约如雪片一样席卷而来。

▲讽刺漫画《时局图》

然而清政府并没有认识到问题关键之所在,只觉是“败于坚船利炮”。但有了坚船利炮,真的就能改变战局吗?

53年后,中日甲午海战。参战的北洋水师是一支付出了巨大投入的舰队,在装备水平上看,北洋水师舰艇的装甲水平普遍超过日本舰队,其中定远、镇远两舰更是被日方称为“东洋巨擘”。

在开战之初,世界舆论普遍看好中国,日方甚至都拟好了海战惨败、据守本岛的打算。但上了战场,装备着坚船利炮的北洋水师却像一支未参加过训练的舰队,布阵混乱,失去指挥。据统计,黄海海战中,日舰平均中弹11.17发,而北洋各舰平均中弹107.71发,日方舰艇火炮命中率是北洋水师九倍以上,舰队实力和战绩倒挂,庞大的北洋舰队“糜费千万却不能一战”。

▲中日甲午海战

又或是只有清政府是如此不堪一击?事实却是,在清政府垮台后,中国的战争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九一八事变时,驻守东北的中国军人达19万之众,日军只有1万余人,而日军只用三个月就占领了整个东北。卢沟桥事变时,华北地区的日军不足万人,而同一地区的中国军队不下10万人,可仅一个月时间华北就沦陷。

败仗的原因为何?自然有武器、战法、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但最为深层的,是没有人愿意对国家负责。

清军打败仗,是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是国家的唯一主人,保卫国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责任,士大夫的所谓家国情怀已经成为了历史,他们只是寄生于皇权,没有人愿意为别人的“江山”卖力送命。清朝垮台,军阀上场,虽没有了封建皇帝,城头变换大王旗,但无论是旧军阀还是新军阀,战争不过是他们谋利的勾当,一切的战争都是为了“地盘”与利益,或战或和,完全取决于何者能让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一个国家真正的主体做不了国家的主人,就没有人真正愿意为这个国家负责,也就没有人会站出来保卫这个国家。面对战争,就更不会凝聚起必须打赢的斗志。

如今,人民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主人。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安全形势下,除了我们自己,没有其他力量能够承担保卫这个国家的责任。

真正能给予我们安全感的,只有我们自己日益强大的国防力量和永不放松的战争警惕。

(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