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邱然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2-05-30 17:04:18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四方面军带领川陕边人民创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1932年,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后,旋即调兵对鄂豫皖发起大规模的第四次“围剿”,经过艰苦作战后红军被迫撤离。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由陕南进入川东北的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在地方党组织的支持配合下,开始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为策应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后于1935年3月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在存续的两年多时间里,川陕革命根据地得到快速发展,给蒋介石反动派及四川军阀以沉重打击。

第一,取得了一连串作战的胜利,使革命根据地范围扩大、红军队伍壮大。1933年6月上旬,红四方面军取得反“三路围攻”胜利后,开展了部队扩编整训和各项建设工作,根据地范围不断扩大。时值四川军阀混战之际,红军主动出击,于8月中旬至10月底发动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并取得胜利,川陕革命根据地进入鼎盛时期,“版图东到四川城口、万源,西至嘉陵江,北抵陕西镇巴、宁羌,南控达县、渠县,纵横四五百里,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万。”宣达之役之后,“仅数月部队扩大了二倍以上,四、九、三十、三十一各军由原来入川时之十二个团扩充到三十五个团。”从1933年10月底至1934年9月中旬,红四方面军进行了艰苦的反“六路围攻”作战,先后毙伤俘敌军8万余人,缴枪3万余支、炮百余门,击落敌机1架,取得了红四方面军战史上最大的一次胜利。这一胜利,基本上恢复了宣达战役后的根据地辖区,并扩大了部分新区。蒋介石和四川军阀并不甘心失败,于1934年10月着手布置“川陕会剿”。经过艰苦战斗,红四方面军最终冲破敌人“川陕会剿”,保卫了根据地。

第二,党政建设加强。红四方面军入川后,着手恢复、建立各级党组织,发展党员,进行苏维埃政权建设,改进领导方法。鼎盛时期,建立了中共川陕省委,下设巴中、绥定2个道委,赤北、赤江、恩阳等23个县委及区委,各乡建立党支部,到1933年12月,地方党员已发展到3万多人。同时,苏维埃政权也随之建立起来,党领导红军和川陕两地人民群众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改、严禁鸦片、治理匪乱、开办学校、妇女解放、婚姻改革、训练干部等运动,均取得显著的成效。川陕省委成立后,统一了川陕省地方党的领导;培养了一批与群众有联系的地方党政干部;组织与领导了9万多脱产的地方武装参加了红军;动员了上百万的运输队供给了军队的给养。总之,党政建设的加强,在领导打土豪、分田地、干部培养、群众动员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尽管川陕革命根据地有了较好的发展,但红四方面军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农田荒废,根据地物资短缺、补给困难,而战败的敌人并不甘心,企图消灭红军。遵义会议后,中央要求派一个师南进以接应中央红军北上。为策应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准备西渡嘉陵江,彼时,党中央和中革军委根据中央红军作战的实际情况,适时改变了原定立刻渡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计划,拟在川滇黔边建立根据地。但因红四方面军接到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的电报,“已若箭在弦上”,非进不可。因为当红四方面军主力在陕南作战时,其他各线敌军乘隙向川陕苏区进攻,川陕苏区的地盘越来越小。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决定,仍按原定目标,于1935年3月底开始强渡嘉陵江。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后,仍留下300余人,在刘子才、赵明恩带领下就地坚持斗争,留下的巴山游击队处境极为困难,却顽强不屈、坚忍不拔,同敌人展开了五年之久的艰苦斗争。

毛泽东曾在“二苏大”上评价到,“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川陕革命根据地在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中国革命战略转移的实现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促进了西北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前,当地民众受军阀、地主等多重封建压迫,民众有革命的愿望而无革命的条件,与东南各省相比,革命形势较落后。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大大促进了西北地区革命的发展。这个大发展沉重打击了西北军阀及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中国革命发展不平衡状况,并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

第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对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起到了战略支援作用。川陕革命根据地牵制了川敌,支援了红二军团在川黔边的革命活动,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展革命斗争,并促使红二、六军团在红一、四方面军北上和西进后英勇奋战,抗击湘、鄂、川、黔军阀大部和蒋介石“中央军一部”,歼灭大量敌人,有力地配合、支援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为红二十五军西征及鄂豫陕游击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良机。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陕时,做了大量群众工作,沿途播下革命种子,群众革命觉悟提高,积极支援红军。红四方面军走后,他们仍然坚持革命斗争,这些对陕南及周边地区人们革命热情的激发作用巨大。

第三,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对全国红军长征的胜利起了桥梁、策应和掩护作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红四方面军一直密切关注其他军队的动向。强渡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进入川西南并接应红一方面军到达川西北;派兵南下接应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达川西北并为共同北上作了必要准备;在自己也很困难的情况下,积极为前来会合的军团筹集粮食、牛羊,赶制衣物,张贴欢迎标语等。物质上支援、精神上鼓励,为中国红军长征胜利,把革命大本营定在大西北创造了条件。

第四,川陕革命根据地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提高了百姓的文化水平,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川陕革命根据地兴办列宁学校、各种识字班、军事训练班等,造就了一大批党政军干部,提高了百姓的文化水平。他们为根据地的巩固发展、长征胜利以至于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五,川陕革命根据地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为党和红军落脚大西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了一定准备。红四方面军领导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重要性,对苏区广大群众、白区的群众、白军士兵开展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并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的矛盾,对杨虎城、孙蔚如部积极开展了较成功的统战工作,对四川军阀杨森部也开展了统战工作,但因杨森部没有诚意而未如愿。较成功的统战工作的开展不仅在当时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打击了敌人,而且推动了后来与西北军、东北军及西南地方军阀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作者分别系四川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