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三湾改编铸军魂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宋海峰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2-09-17 18:17:45

冲垄交错、群山环峙的三湾村,原本是江西省永新县西部九陇山北麓一个的小山村,而发生在95年前的一件大事,让“三湾”这个名字永远铭刻在共和国史册上。1927年9月,在这里发生了影响深远的“三湾改编”。由此,这个小山村成为了“党指挥枪”思想的发祥地。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沿着一条蜿蜒崎岖的古驿道走进三湾村,开启了人民军队“支部建在连上”的伟大创举,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建军的里程碑。

踏着遍地秋色,我来到这个小山村,追寻党指挥枪的历史节点,还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军所走过的艰难路程,重温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的深刻内涵和历史意义。

三湾改编纪念馆大厅,一座“党指挥枪”巨型雕像,定格下这样的历史瞬间——毛泽东面对秋收起义留下来的革命火种,发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坚定不移的声音……

历史的进程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就从哪里开始。

那时,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刚遭受到挫折,毛泽东率起义部队经文家市转兵,一路沿罗霄山脉南进。经过艰苦转战和行军,到达三湾村时,5000多人的队伍锐减至不足千人,部队饥寒交迫、疾病肆虐。更严峻的问题是,此时部队中弥漫着一股消沉的情绪,常常有人脱离队伍,起义部队陷于重重危难之中。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船重千均,掌舵一人。毛泽东深入部队调研,寻求解决办法。政治气氛浓厚,士气高昂,整个队伍中唯一一个没有逃兵的连队——何挺颖任党代表的第一团一连,吸引了毛泽东的目光。

历史,是由细节缀辑的。短短两天中,毛泽东三次找何挺颖谈话,听取他对如何带军的看法。曾在北伐军中担任过团指导员的何挺颖,向毛泽东谈了自己的看法,关键是连队一级没有党的组织,党的影响没有渗透到队伍中去;党员太少,又没有捏在一起,发挥不了堡垒和核心作用……要把党组织建到每一个连队,锻造具有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

在漫漫的长夜中,一个月前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毛泽东经过深邃思考,“支部建在连上”,打造一支新型革命军队的思路渐渐在脑海中清晰起来。

思想之光,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历史的珍贵文献告诉我们,共产党人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视,可以上溯到马克思、恩格斯时代。184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在成立共产主义同盟时就提出,要建立一套从支部、区部、总区部到中央委员会、代表大会的组织系统,把党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个月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亲身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他们直接领导和参加了布鲁塞尔支部和区部的组建工作,马克思还亲自担任了支部书记一职。从此,党组织从上至下一直深入到基层,就成为共产党的优秀传统。

凝视着三湾改编纪念馆展柜中陈列的一件件文物、一份份历史资料,思绪回到了95年前的9月29日晚。就在那天晚上,在一间普通的“泰和祥”杂货铺里,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部队现状及其解决的措施,决定对部队进行整顿和整编。

一支军队,军事不过硬一打就垮,政治不过硬不打自垮。昏暗的油灯下,毛泽东精辟分析,工农革命军接连打了一些败仗,军力只剩下这么点人和枪。我看,损失也好,退却也好,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支队伍没有健全的党组织领导,最重要的问题是党对队伍的领导权问题,“要从军队的党组织去考虑……”

在这革命成败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及时为工农革命军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这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毛泽东的倡议下,前委扩大会议作出了对部队实行整顿和改编的决定。

走出纪念馆,迎风远眺,耸立山顶的“三湾改编”纪念碑直指云端。我拾级而上,爬上山顶,仰望,碑顶上,一只遒劲有力的大手紧握钢枪,枪口直指苍穹、傲视群山。

凝视着碑座上的三湾改编纪念碑文,眼前依稀闪动着当时的情景:在一盏微弱的油灯下,一些军官对“把支部建在连上”提出质疑,也不能理解,毛泽东耐心地一一解答,一直讨论到天亮,大家尽数释疑,“党指挥枪”的理念开始站稳脚跟。

“辩方位而正则。”毛泽东创造性地在部队建立起了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做到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有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设党委,部队一切重大行动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

正是拥有了这个经过革命战争考验、至今未曾改变的组织体系,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立了人民军队“党指挥枪”的的铁律,人民军队才有了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政治基础。

在“三湾改编”中,本着“革命自愿”的原则,毛泽东把已不足1000人的部队缩编成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下辖1、3两个营,还有特务连、卫生队、军官队、辎重队各一个。

时任第一团第六连党代表的何长工,曾在回忆录中这样比喻,党就是纲,而连队党支部就是一个个网眼,提纲收网,收放有序,一定会捕到“大鱼”的。

走出纪念馆,移步枫树坪,一棵历经岁月洗礼的大枫树傲然耸立。1927年10月3日,毛泽东在率领改编后的部队向井冈山进发前,站在这棵大枫树下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

当时还是小战士的谭政大将回忆:“人丛中走出一个又高又大的人来,头上蓄着长久未剪的头发,身上穿着一件老百姓的旧棉袄,腿上却打上一双绑腿,脚上套着一双草鞋。他以和蔼的态度、含笑的脸色,走到部队前面,大家笑容可掬地鼓起掌来。”

毛泽东对大家说:“同志们,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有两营人,七百多条枪,还怕干不起来吗?”毛泽东的预言最终变成了现实,这支从枫树坪出发的部队,上井冈、走长征,一路南征北战,最终打出了一个新中国!

“三湾改编”后,毛泽东来到一连,指导连队建立起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个连队党支部,开创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先河。由是观之,“三湾改编”不仅是一次部队编制的变革,更是一轮强化党的领导,重建部队军事、政治、组织纪律,强化党内民主和党内政治生活的深度变革。

强军兴军,必须革弊鼎新,固本开新。在毛泽东的决策下,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让士兵群众参加民主管理,实行官兵平等,经济公平,破除旧军雇佣关系,确立新型的官兵关系。这是亘古以来中国军队从未有过的新制度。

几十年后,曾经参加过三湾改编的罗荣恒元帅回忆,“秋收起义前,军官每顿饭都是四菜一汤,和士兵待遇悬殊。三湾改编后……干部和士兵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衣服。”

从三湾出发,政治建军的烈焰迅速燃遍全军,开始熔铸人民军队的军魂。“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确立后,党的战斗堡垒筑在了最基层,筑在了斗争的最前沿,官兵知道了为谁打仗,懂得了为谁扛枪,军队面貌大为改变。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总结:“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湾改编”后,正赶上季节性的传染病,部队还整天打仗,吃不饱,住不好,生活十分艰苦,但大家没有叫苦的,也没有发牢骚的,部队逐渐发展和壮大了。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三湾改编”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硬核”:第一次把党的“造成真正革命的工农军队”的设想付诸实践,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军事上的开篇之作;第一次为解决党对军队的领导权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一次在军队内实行民主制度,形成了新型人民军队的管理基础;第一次为井冈山道路的开辟,进行武装割据,造就了军事基础。

秋日的罗霄山脉,层林尽染、景色壮美。回眸“三湾改编”,有一条真理昭示未来——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锤炼出的不变军魂。

初心如磐,征途如虹。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英雄的人民军队在党的旗帜下强固建军之本、铸牢强军之魂,朝着党指引的方向,在新时代强军征程上勇往直前!

(作者为《江西日报》社高级记者。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