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读者之友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学习,为了更好地出发


■郭晓航 本报特约记者 海 洋

题图摄影:王乐意,合成:刘  程

写在前面

迎着东升的旭日,2018年已经向我们走来。

“新时代要求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在这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刻,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去担当新使命,创造新辉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精彩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全党来一次大学习。这个响亮的号召,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紧迫的现实要求。

重视学习、坚持学习、善于学习,是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成效,则是推进强军事业前进的能力支撑。着眼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部队官兵该如何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学习,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贡献一己之力?近期,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对基层官兵开展学习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希望能为各位战友提供思考借鉴,助力学习成才。

喜欢学习需要理由吗?

工作需求是官兵学习进步的最强引擎

“别看张兴忠只有初中文化,他能把一本专业书放在床头翻来覆去琢磨好多天。”提起学习,该旅三营六连指导员王海洋对四级军士长张兴忠的印象最深刻。

为啥喜欢看书学习?张兴忠认为,是工作需要养成了他爱学习的习惯。“作为一名火炮技师,如果不了解手中装备的性能,不掌握世界各型主要火炮的技战术特点,那就不算合格。”谈起各型装备的技术性能和战法特点,如数家珍的张兴忠完全不像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士兵,倒像一名进行专业研究的教员。

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个理论与实践兼通的优秀技师,张兴忠的成长进步和本职工作紧密相关。调查中发现,从机关干部到基层官兵,工作需求是大家学习的主要动力,是指引官兵学习进步的最强引擎。

除了工作需求外,分别有25%的机关干部、30%的基层干部和35%的战士将提高素质视为学习的重要目标。

《现代联合作战》《作战指挥学》……打开一些营连干部的书架,一些指挥谋略类的书籍赫然在列。“这些书籍以往只有中高级指挥员才会研究,但现在来看,营连指挥员也需要深钻细读,才能具备指挥素养、联合视野。”该旅旅长王瑞金介绍,部队调整改革后,装备更新换代、岗位转型升级,让不少官兵都产生了本领恐慌。

应对工作需要和提高自身素质之外,兴趣爱好也是官兵进行学习的原因之一。“连长推荐的《这才是美军》一书,我连续看了两遍,深受启发,反省自己该具备怎样的本领来应对对手挑战,反省自己如何突破固定思维在训练创新上有所突破……”座谈中,排长相皓文展示了自己最近阅读的书籍,对外军情况很感兴趣的他总会多方寻找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学理论与强技能各有侧重

“学以致用”成为不同官兵的共同目标

官兵倾向学习哪些内容?应该构建怎样的知识体系?不同官兵虽然给出了不同回答,但集体层面的理论知识辅导和个人层面的军事知识学习,成为官兵学习内容的两个主体。

不论是机关与基层,还是干部与战士,理论热点始终是大家学习的“必修课”。在交流中记者发现,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是,如今政治理论学习在官兵眼中不再显得干巴枯燥。学习十九大精神的过程中,《你的2050是啥样?》《两张挥手照片,时间隔了5年……》等微信文章在官兵中刷屏,成为大家争相阅读的“爆款”文章。在该旅自制的“战神劲旅”APP上,他们还把十九大报告内容分类划块、区分层次,与网上收集的文章、视频进行捆绑发布、拆分解读,让指尖与头脑共振,学习与娱乐同频。

除了政治理论之外,军事知识成为干部和战士学习的第二大类别,但机关与基层分别侧重于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反映出官兵开展学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座谈时,官兵讲起了“全能炮长”杨帆的一段经历。连队列装某型火炮后,为了尽快掌握装备性能,杨帆几乎把所有空余时间都用来学习专业书籍,看不懂就查,遇到人就问。为了破解某型火炮行进中通联不畅的难题,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反复研究火炮通联系统,翻看各类教材,在上千次的试验探索之后,火炮行进中的稳定通联难题迎刃而解,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普通士兵也成了多个专业的“兵教员”,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而在文史哲类知识的学习上,战士群体的兴趣同样浓厚。从引发背诗热潮的《中国诗词大会》,到以“读信”形式带来别样感动的《见字如面》,再到“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的《朗读者》,一系列制作精良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引发了官兵的强烈追捧,也让文史哲类知识的学习门槛不断降低。

从“众筹”授课到“一站到底”

创新形式给学习一个“投入”的理由

“训练太忙,没有大块时间来学习”“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东西学不会”“网上什么知识都可以搜到,没必要再特别去学习”……谈起平日里学习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时,一些官兵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面对这样的理由,记者和一些连队干部算起了“时间账”:一般情况下,每天中午和晚上分别可以拿出30分钟学习时间,晚上熄灯后加班充电1小时,再加上周末娱乐放松之外,拿出4个小时读书学习不是问题。这样下来,一周的学习时间超过14个小时,可以算得上充裕了。

不是时间问题,难道是因为其他客观因素?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各个连队的图书室和学习室均能提供基本的学习条件,机关、基层的设施保障也能满足学习需求,所以客观因素并非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

硬件设施啥都不缺,为啥偏偏缺人气?在问卷上,一些官兵的回答似乎给出了答案。一名初级士官在问卷中直言:“一看到密密麻麻的字就头晕。”更有战士坦陈,有时捧起书本可能是因为那个时间段按规定不能使用手机。一些连队干部感慨:“现在有的战士好像‘长’在了方寸荧屏的世界里。”

在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赵洋看来,部分官兵学习兴趣不浓,除了个人原因外,还要从组织者自身找原因,因为官兵的学习内容要紧跟时代潮流,学习形式同时也要与时俱进。

在某连组织的一次旅史学习中,指导员王之斌讲述了部队从抗日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光荣历史,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只身俘百敌的郅顺义、“新时期的花木兰”郭俊卿、“独胆英雄”杨世南……接连几个英雄故事讲得他口干舌燥,可抬眼一看,台下的战士们目光却有些呆滞,几个列兵还打起了瞌睡。

难道是大家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在和几名战士聊天后,王之斌决定把教学方式做个改变。借鉴“众筹”观念,他带领全连战士来了场集体参与的旅史课:让每名战士登台讲一段旅史或一个英模故事,让授课人在搜集资料、整理思路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理论水平和思维层次,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

思维更新、形式创新,让学习效果不断提升。战士们喜欢玩手游,就结合游戏中的人物设定、故事背景,向大家推荐《三国演义》和一些古代军事名著,融会贯通地去理解战术战法,还借鉴电视综艺节目《一站到底》的对抗模式,组织开展“十九大知识PK赛”,在轻松又不乏紧张的氛围中让官兵们对十九大精神学深悟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让学习伴梦想远航

■张凤坡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官兵朝气蓬勃,是部队最富有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只有把握住大好年华,学有所长,学有所获,才能为中国梦、强军梦贡献力量。党的十九大作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安排,为人民军队未来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青年官兵身处大好时代,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青年官兵除了学习社会知识、生活知识外,必须还要掌握过硬的军事知识。这些知识关乎个人和军队建设,容不得半点马虎。毛泽东就曾称读书为“攻书”,“我看这个‘攻’字是有大道理的,就是把书当敌人看,一字一句地攻读。”也正因此,毛泽东把《共产党宣言》读了不下100遍,《红楼梦》也至少读了5遍。

1915年《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中写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青年人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掌握真才实学,“曾益其所不能”,让勤奋学习成为梦想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