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钢多气更多方能决胜新征程


■张顺亮

松骨峰,朝鲜北部的一座普通山峰,令人仰之弥高的精神高地。

当年,志愿军一个连的官兵在这里挡住了敌人几个师的轮番进攻。是什么让战士们血战到底、岿然不动?毛主席的答案是:“美军不行,钢多气少”,而我们是“钢少气多”。斯大林为之动容:这是一支伟大的军队!

60多年过去,这支部队的“钢”有了多少变化?“气”还依然那么充盈吗?

新年伊始,燕赵大地,陆军某师师史馆里。习主席驻足松骨峰战斗展板前,赞扬志愿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强调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

“钢少”,曾是我军的真实状态;“气多”,正是我军的制胜密码。

那么,当年的“钢少”,到底有多少?

数字和对比最有说服力。

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志愿军6个军没有一辆坦克;对方1个师有432门榴弹炮,我军1个师仅有12门山炮;对方1个师有电台1600部,我军1个军才有几十部电台……

然而,不管“钢”有多少,“气”却一直长盛不衰。我军靠着“气”的锐不可当,弥补了“钢”的严重不足,锋镝指处、所向披靡,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世所公认“无法复制的军队”。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这“气”,是舍我其谁的豪气,是敢打必胜的底气,是攻无不克的锐气,是宁死不屈的骨气。

这“气”,是滋养军队的“根”,是支撑军人的“魂”,是制胜战场的“本”。

震响骇八荒,奋威曜四戎。

有了这股“气”,贺龙长征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多背些敌人过来。”王近山定陶战役时立下军令状:“纵队全打光了,我们对得起党。”秦基伟战事胶着时下定决心:“抬着棺材上上甘岭!”

有了这股“气”,重夺娄山关,“死尸堆高了,小河变成了红流”,红军依然直冲而下;塔山阻击战,我军不怕牺牲,不惜代价,“敌人尸骨成山,血流成河,不能前进一步”;血战上甘岭,“炮击过后,中国军人像从地底下钻出来似的,拼命抵抗”。

毫无疑问,血性胆魄是我军的形象标示、制胜刀锋。然而,“猛将军无刀杀不得人”,我们并不因此否认“钢”的重要性。“用人群抵挡大炮,用左轮手枪防守街垒,是愚蠢的”,“钢”与“气”自古就是左右战争的两个重要因素,互为支撑,相互影响。

如果说“钢”是物质,“气”就是精神;“钢”是武器装备,“气”就是血性虎气。“钢”可以砥砺“气”的锐度,“气”可以弥补“钢”的不足。

但是,气为兵神,勇为军本。“钢”可以为打赢增加“砝码”、夯实“地基”,而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不是物”。

从根本上讲,我军过去之所以用“小米加步枪”对抗敌人的飞机与大炮,是家底太薄、“器”不如人,是无奈的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

历史走到今天,我们的“钢”多了。

天舟遨游苍穹,天河光耀世界,国产航母下水,“翼龙Ⅱ”一飞冲天,空警-500刺破青天,歼-20列装部队,直-20飞越高原,运-20初露锋芒……

这些梦寐以求的大国重器,曾经离我们那么遥远。

如今,它们就在眼前。

我们有理由骄傲与欢呼,也有底气自豪与自信,但“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的”,有一种认识必须更加清醒,有一个信念必须更加坚定:“钢多了,气要更多。”

这是历史的昭示:曾经亚洲最大最先进的北洋舰队,最终饮恨黄海;近20万清军之众,无力抵御17000多名八国联军入侵;16万国民党军队,挡不住3万多名日本关东军的铁蹄……一支军队缺乏虎狼之气,必然成为虎狼之食。

这是现实的警示:承平日久,一些官兵生活味有余、硝烟味不足,“骄娇”二气有余、血性胆气不足;环顾四邻,狼烟四起、危机四伏,有风有浪、有虎有狼……钢多气少的军队笑不到最后,没有血性的军人端不起祝捷的美酒。

这是未来的预示:信息化战争的突发性、残酷性、破坏性,使生死考验更加严峻和直接;高技术装备的精确性、隐蔽性、智能化,使战场态势更加多变与不测……无论战争形态如何演变,一切胜利的捷报上都闪耀着军人血性的光芒。

使命如磐,战鼓催征。

也许,告别金戈铁马,散尽战火硝烟,“刺刀见红”的战争模式渐行渐远,我们可能已不再需要舍身炸碉堡、忘死堵枪眼、拼命滚雷阵。

但是,迈向“世界一流”的征程中,还有许多“塔山”“黑山”需要阻击,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攻克,还有许多“松骨峰”“上甘岭”需要固守。

战争的颜色永远是红的。

曾经“钢少”,我们“气”势如虹,血脉偾张,赢得辉煌的胜利、历史的荣光;而今“钢多”,我们“气”要更足,骨要更硬,方能风卷战旗红、决胜新征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