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事不合人情不可为


■邵天江

“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明君贤臣,应时相遇,是古代士人的理想追求。若是剑在匣中鸣,未露头角之时,能适时适当地展露自己的才华和天赋,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只是,自荐之要在于“务合人情”。

伊尹为拜谒成汤,甘愿成为有莘氏的陪嫁人员,借机陈说治国之道;姜太公屠牛于朝歌,垂钓于渭水之畔为文王所识,一跃而成天子师;毛遂为展鸿图,借锥自喻荐于平原君,终游说楚王出兵。这些人皆是才智超群之人,又通过睿智的策略和巧妙的方法推销展示自己,最终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宁在直中取,莫向曲中求。”自古至今,为官处事都有一个基本的、约定俗成的事理标准,需要符合人的正常感情付出原则。“务合人情”是道德底线、心理基础,一旦背离,便要出格出丑出事。“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自我荐举,以求富贵,乃人之常情,但一些人欲达目的不择手段。有的纵然得到了显赫地位,最终也因背离常理而遭人唾弃。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管仲病危之时,齐桓公向其询问谁可以接任相国一位。管仲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桓公有何考虑。桓公推荐了易牙、开方和竖刀,结果被管仲当场否定,理由只有一个:“非人情。”

这是为何?

易牙为了桓公无意中“不知人肉何滋味”的慨叹杀了自己的儿子,做成下酒菜。桓公深受感动:易牙对我真好啊,爱我胜过爱自己的亲骨肉。

开方本是卫国的太子,兵败齐国后前去求和,并舍弃储君之位而侍奉桓公15年。桓公深以为然:开方对我忠心耿耿,对我的孝心超过了自己的父母。

而竖刀为了能得到桓公的欢心,不惜挥刀自宫,做了历史上第一个主动阉割自己的人。桓公十分感慨:竖刀为了能侍奉我,爱我胜过爱自己的身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管仲认为,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的人怎么会爱国君?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尽孝的人怎么会忠于国家?对自己的身体都很残忍的人怎么会对百姓仁慈?因此劝诫桓公:杀子、背亲、自宫都是“非人情”的行为,其中必定隐藏着野心与阴谋。

只可惜,齐桓公从这三人违背常理的行为中,得到的是唯我独尊的满足,并没有从中看到“不正常”,还是重用了三人。结果,三人专权,齐国内乱,一代霸主齐桓公只落得“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的悲惨下场。

齐桓公带着悔心离去了,但易牙、开方和竖刀的后继者们依然前赴后继地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唐玄宗时的重臣王毛仲,平乱有功,志得而骄,虽已位极人臣,仍“自荐”兵部尚书一职,并为襁褓中的幼子索要品级,最终“及永州而缢之”。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只要“若使一月杀一个,还要做他”的官癖不戒,“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的贪欲不除,不合人情的求官之道就难以禁绝。

毛遂自荐,要求进步,既是人之常情,也是时代发展的动力。凡事有一个度,只要是务合人情、符合程序的自我推荐,就不会偏离正道。糖衣炮弹虽然甜美,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馅饼背后往往都有陷阱。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求官之人不合人情不可用,而握有生杀与升降大权的要员,胸怀天下为公之心,练就拨云见日之功,才是杜绝“不合人情”行为的根本所在。

时至今日,打虎拍蝇雷霆万钧,正风肃纪驰而不息,选人用人导向鲜明,“杀子”“背亲”“自宫”这样的行为断然不会出现,但“暗度陈仓”的现象依然难绝。自以为干得不错,生怕业绩变“哑巴”,挖空心思来“显摆”者有之。一时慢了一两步,便抱怨“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主动出击、人身依附者有之。信奉“生命在于运动,当官在于活动”那一套“秘诀”,不惜买官鬻爵、私相授受者有之。凡此种种,皆有违党规党纪,有悖人情常理,必须警醒之、细察之、力戒之。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只要摆正位置、端正心态,勇于担当、积极向上,不图地位高低,只图事业有成,靠实绩进步,凭本色做人,不怨“巷子深”,争做“千里马”,何愁水到渠不成、伯乐难垂青?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