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黄克诚——

巧省布料减轻群众负担


■王子君

黄克诚在苏北。资料照片

1941年1月,黄克诚被任命为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率新四军第3师在苏北抗日。

苏北地区由于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和经济掠夺,生产力遭受很大破坏,抗日军民的生活极度困难。

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黄克诚向全师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训令》,要求全体主力及地方部队,在不妨碍战斗的条件下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同时要求部队珍惜民力,厉行节约,反对贪污浪费。

当时,盐阜区种植棉花,却没有纺织厂。老百姓穿衣,全靠自己手工纺织,一年织的土布还不够自己穿衣用,干部战士军装用布更是困难。1943年部队发放夏季服装时,棉布不能满足部队需要。黄克诚在指挥抗日战斗之余,也思考着如何解决部队棉布供应困难问题,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一天深夜,黄克诚突然有了主意。他拿着军帽,让妻子唐棣华帮他改帽箍。

新四军的单军帽,沿用了国民党军队陆军军帽式样。这种军帽,在后脑处多一道双层布箍,放下来,前面部分可以拉到下巴,但这种帽箍平时没多大作用。黄克诚早就在琢磨怎样把这道帽箍由双层改为单层。他盘算着,一个人帽子一个小布条,100个帽子就能用尺量了,第3师两万余人,算起来就能节省三四千尺布,要是全军算起来,就更多了。他让唐棣华把他的帽子改成单层箍,他先试戴。

唐棣华听黄克诚这一算账,很是惊喜,连忙掏出针线包,把帽子拆下来改成单层箍,又一针一线地缝合。黄克诚戴起帽子,正了正帽檐,高兴地说:“这跟双层箍的帽子不是一个样嘛!”

第二天一早,黄克诚就把这顶改过的帽子交给师部其他干部试戴,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样改得好,帽子同样戴,又省了布。

黄克诚从帽箍得到启发,又仔细地审看自己穿的军装,思索如何节省更多的布料,最后提出改革制服的办法:上衣翻领改成直领,去掉两只口袋;裤子由宽大的中式裤腰改为西式小裤腰;不发绑腿布。军装本来就是土布做的,改装后就显得更“土”了。新四军第3师和苏北军区的全体指战员领到新军装时,有人发起了牢骚。为此,黄克诚穿着和大家同样的“土”军装,专门召开大会。他说:“军装改一下并不影响我们穿着。我们现在土,现在不习惯,以为不美观,但我们今天的节省,是为了明天的丰富多彩……全师两万余人,一天一人省一两粮,一天就是上千斤粮;一人一套军装节省一二尺布,全师省下来的布料有一万多米,积少成多,就能派大用场……”

果然,此项改革举措的作用是巨大的。连续几年,布料节约数量很可观,大大减轻了苏北人民的负担,使根据地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人民群众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很快,盐阜区、淮海区500多万群众投入大生产运动,掀起开垦荒地、多种粮食和家家纺纱、户户织布的热潮。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