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水墨雕塑展现峥嵘岁月


■罗  丹

当中国画《喜悦》历时3年完成的那一刻,火箭军政治工作部创作室画家曹天龙眼含热泪,激动的心情不亚于画作中人们欢呼雀跃、倍感欣慰的瞬间情感迸发。那么,这幅画究竟有着怎样的源起?创作中又有哪些新的尝试呢?

这还要从一张老照片说起。2012年参观原第二炮兵军史馆,曹天龙的目光被一张老照片吸引: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总理亲临导弹阵地视察导弹发射。这张照片太珍贵了,出于保密需要,那个年代保留下的图片资料少之又少,而且这张照片恰好拍摄于原第二炮兵宣告成立的前一天。1966年7月1日,周总理亲自为第二炮兵命名。这张照片的重要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这张珍贵照片让曹天龙心潮澎湃,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然而,曹天龙在构思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比如如何运用中国画这样一种唯美的艺术形式,去描绘风云变幻、威武壮观的发射现场;如何再现重大军事历史题材场景,让历史的厚重感、年代感跃然纸上。为此,他大胆创新,将水墨雕塑的理念运用到创作中。具体来说,就是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法和雕塑造型理念相结合,增加笔墨的厚重感和金石味,使画面增添质感和硬度,人物更加立体生动。

从绘画本身来看,画面的主体人物为周恩来总理、杨成武代总参谋长和二炮首任司令员向守志同志,后面的发射号手们和技术人员振臂高呼、相互拥抱,发射成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构图上,作者借鉴影片《横空出世》的经典场景,以略微俯视的视角,展示宏大发射场面,营造近景、中景、远景的层次感。主体人物位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线上,成为视觉中心。远处以发射架和滚滚烟雾为背景,营造浓厚的阵地氛围。技法上,大量运用块和面代替传统线条,以浓淡枯湿的层次变化结合雕塑的造型理念来表现厚重与丰富性。设色上,单纯用墨来体现时代特征、还原历史、引发共鸣。此外,作者还十分注重细节刻画,从周恩来总理那标志性的叉腰站立动作和脸上洋溢的喜悦表情中,可以看出,导弹发射成功了。后面的战友或紧紧相拥、或欢呼雀跃,还有的将战友抛向空中,营造出发射成功后的历史瞬间。整体画面层次感分明、人物立体多样、风格素朴有力,是创业初期前辈们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抛家舍业,为导弹事业奋斗终生的真实写照。

历史是深沉的,也是厚重的。对于年轻创作者来说,技法运用不是问题,但想要准确把握历史题材内核与时代精神,就要下一番功夫了。曹天龙在创作初期,没有急于动笔,而是花费大量时间做前期准备,多方面寻找创作灵感:研读《杨成武回忆录》《向守志回忆录》,观看导弹发射影片……为准确描绘发射团队中各类技术人员,他多次下连队体验生活,临摹人物肖像。4幅初稿完成后,又请专业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历经3年打磨才最终定稿。

《喜悦》这幅作品是对前辈们的致敬,是战略导弹部队光辉发展历程的再现,也是水墨雕塑在军事历史题材中的一次成功运用。期待画家创作出更多反映“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火箭军题材美术佳作!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