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老兵天地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静听内心 无问西东


■2017年度自主择业军转干部  韩冬冬

这个冬天,刚刚脱下军装,作为北京市军转办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高级研修班”第13期学员,我在清华的校园里听课、骑车、拍照片、交朋友。此前,我对“清华大学”这个名字是敬畏的,然后,敬畏变成了喜爱。所以我下了课就奔向那部电影——《无问西东》,听它讲述清华百年的4个小故事,并不由思考起因军转而改变的人生。

故事一

1923年北平的清华校园,分数榜前,一个叫吴岭澜的学生面露难色。作为一名实科(理工科)生,他的国文和英文是满分,物理学却是不列(不及格)。

于是有了一番他和校长梅贻琦的对话。

“如此天资,当初你为什么不学文科?而偏要念实科呢?”

“因为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

“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

“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我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我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但是,你还忽略了一件事,真实。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你慢慢想,转系与否那都是小事……”

不久后,泰戈尔访问清华,吴岭澜在人群中聆听泰斗的演讲:

“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两位大师的“真实”“真心”“真性”,唤醒了这位“实科至上论”的青年,他重新选择了人生。

如今面临转业选择的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是最好?于时代,那个最好的“实科”,却不是吴岭澜的最好。其实你的最好,也不必纠结于别人的最好。

故事二

1938年,昆明的战火中,西南联大教授吴岭澜顶着日军飞机的轰炸向学生们回忆泰戈尔: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吴岭澜对生命的思索和对自己的真实,照亮了正在迷茫中的沈光耀。

沈光耀出身名门,在母亲的教诲和泪水中,弃笔从戎的他惶惑不安。在一次日机轰炸中,沈光耀和吴岭澜相遇,他礼让先生,吴岭澜却说:“胡说!哪有学生不走老师走的道理!”师生二人一起拎起鸽子笼。“能救多少就救多少吧!”吴岭澜边走边说,从容淡然。

在教授的感召下,沈光耀听到自己内心深处抗日救国的呐喊,他加入飞虎队,训练中绕道去给孤儿院空投食物。“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飞行教官的话铭刻于心底,他把生命献给了同胞和热土。

也许沈光耀的选择,会让你想起多年前步入军营的热血青春。如今回首,相信你从来都没有后悔过——所以,再选一次,依然坚持你的情怀不会有错。

故事三

1962年,北京。陈鹏、李想和王敏佳3个人是高中死党,两个男孩同时悄悄爱着一个姑娘,生活美好而羞涩。平静的日子被一个他们称作师母的女人打破。那是一段不对等的不幸婚姻,学生心疼老师,给师母匿名寄去一封警告信,师母识破了作者之一王敏佳。善良美丽的姑娘被女人的嫉妒心推向政治斗争的风浪,摧毁了花一样的容颜和青春。

和王敏佳一起写匿名信的李想,为了实现自己的支边梦想,一时胆怯,没有站出来和她一起承担。他的庆功大会和她的批斗大会同时举行,最终没能解释和告别,他以为她被打死,无限悔恨地踏上边疆行医路。

而陈鹏,那个当年在云南靠飞行员沈光耀空投食物活下来的孤儿、后来的清华才子,一生遵循自己的内心,真实地爱着、活着。

当王敏佳被批斗毁容后,他把她带回养活自己长大的孤儿村,把她托付给乡村。一句告白,成为姑娘活下去的理由:“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之后,他去了戈壁深处研制“蘑菇云”,分开数年杳无音信,几瓶不知何处寄来的雪花膏,伴着一捧银杏叶,维系着爱情的信念。

故事并未结束。在王敏佳坟前,陈鹏对李想说: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李想背负着这句话,痛悟人生真谛莫过于勇敢真实,而无论生死。在边疆行医路上,他把生的希望留给队友。活下来的一对夫妻,一生教育儿子张果果:永远要爱由心出。

李想逃避过、亏欠过,但后来用生命完成自我救赎。无论转业时还是转业后,面对选择总难免纠结,愿你像后来的李想那样,为求无愧于心,做个担当的勇者。

故事四

今日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果果,在尔虞我诈的职场战争中坚守没有到场的上级嘱托的方案,却因与客户需求完全背离,成为上级的替罪羊,被迫辞职。

他最痛心的不是自己的离职,而是客户原定救助四胞胎的商业计划因此化为泡影。张果果本可以和上级的上级合作,提供证据扳倒上级,但他从父母那里感知到陈鹏、李想传递而来的力量,选择了善良和担当。

张果果最后的独白,让观众相信四胞胎宝宝会将这种力量继续传承下去。

4段故事,4个不同时代的背景下,每个人都听从内心的指引,做出选择。

电影落幕,走出那个美好的清华百年,我又走进现实中的清华园。水木清华前的荷塘结了厚厚的冰,冻得硬邦邦的四九天里,又一个军转季开始了。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的不安与纠结往往来自社会压力,来自世俗看法,来自和别人的攀比,却很少有人愿意静听自己的内心。

昨天看到一位自主择业战友撰文《安置or自主,怎么选都免不了会后悔》:安置从政未必升官,自主经商未必发财。一语道破了转业抉择纠结的根源。

记得有一个战友曾经对我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进国家部委,理由是这样的单位很“好听”,回到老家是漂亮的谈资,自己也可能是县领导的座上宾。对于这样的想法,我不想做过多评判,但谈资背后的生活是不是依然漂亮,只有自己的心知道。

也许你会说,有的人有能力驾驭人生,可以“任性”;但有的人为了生存已心力交瘁,哪还有静听心灵的空闲?其实,能力不是与生俱来,上半场努力前行,才有下半场的自由选择。

吴岭澜重新选择文科,沈光耀走上战场,陈鹏把爱情托付给毁掉的容颜,张果果的职场从零再来,他们每个人都选择重新开始,将人生的下半场活出发自内心的快乐与安详。

人生路口,不妨静下来沉淀沉淀,别被世俗的目光注视,听听心灵深处的真实。我愿几年或几十年后,你会写下一篇文章——《怎么选择都不后悔》。

(上图:作者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