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全景透视雪域边防


■王 龙

雄浑壮阔的美国西部,一位狂放不羁、自由奔放的青年特里斯坦就要远走天涯,前往欧洲参加“一战”。他与退役骑兵上校父亲拥别时说,我要把国王的头盔带回来给你。那一年这部叫《燃情岁月》的电影在全球热映时,从大巴山深处走出来的卢一萍,已是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一名学员。当他还是驻疆某红军师高炮团一名喜欢文学的士兵时,他已经发表中篇小说《远望故乡》《如歌军旅》,在校期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生存之一种》《前程似锦》和实验性长篇小说《黑白》,成为那一届学员中引人瞩目的佼佼者。

30年后,他终于回到了故乡。当年和《燃情岁月》里那位特里斯坦一样热血澎湃的青年,没有带回国王的头盔,却带回了一部用整个青春换来的长篇小说《白山》。这本身就是一个故事。这部历经七年、十易其稿的《白山》共41万字,由上部《尘土》、中部《风》、下部《光明》构成。这是一部关于微小人类与强大自然的传奇,一部关于铁血男儿与雄奇高原的寓言,有评论家称它是一部“有趣的辽阔之书”,有人形容它是“一种从新的视角切入的英雄叙事”。而在和卢一萍一样有着高原从军经历的我看来,这是一部少见的“雪域边防的百科全书式小说”。

《白山》成功塑造了“凌五斗”这个独特生动的人物形象,他身上兼具许三多的执着真诚,又极富好兵帅克不动声色的冷调幽默。他在天堂湾守过孤哨、喂过猪、放过马,担任过通信员、饲养班班长、一班长、代理排长,每样工作都引起关注,每一步都被宣传报道。然而一次意外使他体内血红蛋白变异,皮肤变蓝,被人传为“外星战士”,故事被推向高潮……在这部充满黑色幽默、荒诞、魔幻、复调、穿越的小说中,卢一萍居然把一个极为传统的军旅故事讲得波诡云谲,诗意飞扬,它的高度真实感、现实感甚至让人认为它是一部“历史小说”。

所有的秘密,都隐藏在卢一萍书房墙上那一架高挂的马头骨上。那是他不知在大西北荒原上的哪一次游历捡回来的。马头骨空洞而神秘的眼窝,见证他走过的万水千山、经历的风雨雷暴。许多年来他一直固执地认为,一位好作家应该是一个骑着快马的独行侠,他所到达的地方只有他自己知道,只有后来者赶上去后才明白——哦,早在很久以前,那家伙已经到达过这里了。

在新疆工作的20多年间,他利用一切机会在西部漫游。他在帕米尔高原待了4年。1998年沿西北边防一线采访,从新疆军区边防一团下马崖边防连开始,一直到西藏高原的阿里军分区普兰边防连,走遍了每一个边防连、前哨班、季节性执勤点,完成长篇报告文学《神山圣域》。2000年他采访进疆女兵,走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有生产师,熟知了他父辈一代人的生活,所著《八千湘女上天山》获中国报告文学大奖。2006年采访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卡德尔,所著《卡德尔与一个村庄的传奇》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他是一位停不下来的行者,是唐代那些漫游万里的诗人,是海明威那样渴望传奇冒险的作家。他利用各种机会,走遍了新疆、西藏、河西走廊、川西和云南。数不尽的风霜晨夕、走不完的江湖迢迢,最后都化作了他笔下的苍山烟雨、群山奔腾。从卢一萍的经历可以看出,作家对于真正的生活不是能够“体验”出来的,除非你本身就是生活的一员。因此像我这样一位曾经的西藏兵,哪怕用最苛刻的标准去阅读《白山》,都能感觉是一次真实无比的精神还乡。从这部小说的字里行间,我能清晰地闻到高原的每一缕雪风,体验每一次呼吸的艰难,感受每一分每一秒刻骨铭心的孤独与蛮荒,更能理解从高原归来和正走向高原的人们,无疑都是命运的英雄。

我一直坚持认为,军事文学发展到今天 ,应该有更广阔的精神坐标。卢一萍对文学疆域的雄心甚至野心毋庸置疑,他不会走那些车水马龙的康庄大道,而愿意作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创者。他写军队的历史往事,但又坚持一定要超越职业、题材、历史,甚至国别和民族。这样的雄心壮志在《白山》浓厚的批判与自省精神里得到充分展现。如何评判这种反思与审视精神,必须厘清两个问题。一是卢一萍尽管对于凌五斗所处的那个扭曲的年代作出了描述与思索,但作品本身谑而不虐,寓庄于谐,他对于凌五斗这个正直真实的人物一直怀抱深切的同情。正如他自己所说,凌五斗看似有些愚拙,其实他是一个有底线的人、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是那个特殊年代一个真正的人。《白山》里凌五斗、柳文东、凌老四,甚至其他人的身上都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寄寓他的人格理想,也深藏着微妙而真实的期望。可以说,《白山》是一部辨识度极高的优秀军事文学作品,凌五斗这个另类鲜明的人物也必将成为中国军事文学人物长廊里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

《白山》深具现实启示性的一点,就是到底该如何塑造、宣传我们的英雄。长期以来,关于如何讲好英雄故事、榜样应该如何树立,一直存有各种争议。过去许多不合生活常识的高大全模式时常把好的英雄故事、榜样事迹讲坏了,失去了话语公信力。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全媒体时代,艺术话语权的建构过程就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互相影响、互相塑造的过程。作家创作思维必须加快“升级换代”,学会更具说服力的表达技巧和传播创意,建构更具辐射性的艺术公信力。扪心自问,卢一萍在《白山》中描写的那些荒诞而真实的宣传“炼金术”,今天就完全绝迹了吗?这部小说是一面镜子,历史上那段被扭曲的时代,正好为今天提供镜鉴与启示,对今天书写新时代的英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我想,这也是卢一萍对培养他的军队爱得深沉的创作动因之一吧!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