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抵近体察军旅现场


■傅 强

对现实的近距离切入与呈现可以说是军旅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核心竞争力,或言之独特的文学价值取向。近七十年来,在多个文学思潮中独领时代之风骚,成为几代军旅作家的传统,为广大读者及文学史家所青睐与关注。这种传统延续至今依然显露出旺盛的生命力。

李忠效的中篇纪实文学《归途艰难——“瓦良格号”来中国》和周鸣的中篇小说《航母故事》(《解放军文艺》2018年第1期)同时聚焦近年来为国内外所瞩目的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前者以浓厚的现实主义为底色,用中国画“写”的方式将“辽宁舰”的“前世”干净利落地拉至读者脑海;后者则以浪漫主义为基调,用中国画“工”的方式将“辽宁舰”的“今生”旁逸斜出地呈现读者面前。一饱眼福之余,亦缓解了读者对大国之重器的渴望与想象的双重焦虑。

初读《归途艰难——“瓦良格号”来中国》似有文学性缺失之感,它的叙述语言简练而直白,对场景的描写甚至也极少铺张。外国他乡、异域瀚海、经贸外交、军事技术等等,对多数读者而言,该是怎样的陌生与神秘,哪里是一个三万多字的体量可以承载的呢?完全可以写成鸿篇巨制。麦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数十万字,但真正写到与白鲸的复仇搏斗只有很少的篇幅,作者以大量的文字营造了一种让人置身海上航行、随时遭遇各种危险甚至是死亡的氛围,以及关于鲸鱼和捕鲸的知识与故事。李忠效反向取法,以简洁得不能再简洁的“写意”方式,不无粗粝地描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拖回“瓦良格号”的传奇故事。读后回想,或许只有这样的风格才适合那样的故事与场景的描述,才能与那种果断、坚毅、不屈不挠、为国献身的精神相融,以至于浑然一体。“法”的最高境界是无“法”,读者所有的注意力被内容所吸纳,根本就没有“法”的印象,《归途艰难——“瓦良格号”来中国》似此之谓也。

《航母故事》并没有写航母,也没有故事;而是以女性视角呈现了几位从不同岗位聚集到航母的女性的生存细节与心理变化,航母更像是人物表现的平台或背景。小说虽然时时地强调航母工作的庄重与严肃,但女性的浪漫特质却消解了生活的单调与枯燥,呈现出与大国重器反差鲜明的别一种情怀与气质。当然,周鸣没有用惯常的崇高与理想去遮蔽她们日常中的孤独、苦闷、焦虑,反而予以尽情的细腻的描写与抒发,在内在的文学风格上不无前苏联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背影。

当前,中国军队正处于改革进程中编制调整的关键时期,进退去留成为军人们必须直面的迫切问题,“自主择业”则是最受关注的事情之一。虽然“自主择业”政策实施有年,已经有许多人成为亲身尝试者,但鲜见叙写这一生活领域和人群的文学作品。王棵的中篇小说新作《从同志到先生》(《解放军文艺》2018年第2期)将关注目光投射到这个热点与痛点,进行了颇有意味的文学表达。作者本人即是一个自主择业的军人,对其中种种复杂、敏感的现实问题和情感有着深切的体验,而此番以文学的方式去认识和拿捏,也考验着作家的智识和笔力。

《从同志到先生》以安泉一家为故事主线,书写的是自主择业军人艰辛顽强的生活与经历。王棵直面“自主择业”这一当下军人无法回避且颇具挑战意味的重大现实,写出了很多真实的境况和问题。从中篇小说的文体和结构而论,《从同志到先生》写得过满,线索亦嫌繁杂;然而小说中的双重暗喻:军队/社会、体制内人/社会人主客观的冲突与军队的崇高精神/社会的世俗观念的龃龉,还是显示出王棵对现实生活的认知深度与概括能力。

当前,改革强军的伟大征程如火如荼, 题材的丰盈和信息的过剩,往往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其中既有史诗般波澜壮阔的时代跨越,亦有着对每一个军人个体而言必须承受的严酷考验,军旅作家迫切需要提升认知和把握现实生活的能力。讲好新时代军旅故事不仅要及时地反映现实,更要积极地介入现实;不仅要生动描摹当下军人的心灵世界,更要彰显创新创造的时代新质。抵近体察军旅现场,作家们需要拥有沉实具象的写实能力,需要持续跟踪并深刻认识现实生活的新变化,进而将笔触延伸至整个军队、社会、国家变革转型的时代脉搏上,塑造出具有改革勇气、责任担当和中国精神的新时代军人形象。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