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诗香剑气励战魂


■韩红月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品读习主席讲话用典,令人思考、催人奋进。当我们穿越千年时空,走进古人高尚的精神世界,就会收获一种心灵的震撼,就会抒发一生的军旅豪情。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军旅诗词这一朵艺术奇葩一直绽放在灿烂的文化花园中。无论先秦两汉,还是唐宋元明清,以至近现代,那些充满爱国正气和军人血性、折射着军人对战争和人生的体验与思考的壮丽诗篇,无不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精神的鼓舞和人格的熏陶,激励广大官兵弘扬爱国精神,锤炼战斗意志,培育尚武精神。

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对战争便开始有了记载。《无衣》中这样写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首记载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壮举的诗充满了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而《击鼓》篇中的名句“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更是把出生入死的战友情深深铭刻于一代代军人心中。

汉朝的战争主要以中原与少数民族间的战争为主,诗词内容也是以收复边关或歌颂戍边将士为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歌颂汉朝名将李广的名篇至今广为传颂。

隋唐时期内地相对较为安定,战事多在边关,唐诗中边塞诗较为出彩。卢纶的《塞下曲》“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展现了金戈铁马、追逐单于的战斗场景;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写出了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决心;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痛斥了昏庸无道的统治者。

宋朝作为历史上受外敌入侵较多的朝代,军旅诗歌层出不穷。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壮怀激烈,拳拳爱国之情让人热血沸腾;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伤感自己不能为国出力,让人不忍诵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不朽诗句更是永留青史。

明朝倭患严重,抗倭名将戚继光的《马上行》“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读来敬意油然而生。而战胜倭寇后流传千古的《凯歌》更让我为戚继光将军报效国家的崇高情怀所感染。“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先哲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个“志”,便是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是军队的坚强支柱。古往今来的军旅诗词,莫不是抒发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军队以及战友的无限情深和对入侵者无比的愤恨。从“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再到“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无论敌军有多凶悍,将士们都有果敢杀敌的英勇壮举,都时时展现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一篇篇用血与泪书写的感人军旅诗歌,铭记着军人对国家与人民的担当。

恩格斯曾说:“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历代军旅诗词中所展现的英雄气概和精湛武艺,便可以为这句话作最好注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无论战事有多频繁,将士们总是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连夜晚也无丝毫懈怠;“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无论战争有多残酷,将士们为了保家卫国,全然置自身安危于不顾。培育战斗精神,古典军旅诗词中所散发出的精神特质,无疑是发挥强大熏陶作用的宝贵精神资源。重温这些热血沸腾、铿锵激越的壮丽诗篇,感受这种悠远的古代军人尚武意识,能够有效激发出不畏强敌的高昂士气,锤炼不怕牺牲的顽强意志,锻造决战决胜的勇敢精神。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历代军旅诗词是赋予军营文化以人文内涵的有效途径。以诗观史,以史为鉴,以诗察事,以诗言志,对于今天我们构建军营文化、培育战斗精神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对于当代革命军人来说,多感受品味这些具有深厚历史韵味和军人特质的军旅诗词,深切感悟诗中蕴含的剑气书香和英风豪气,有助于坚定献身强军实践的理想信念,在心中升腾起强烈的爱国爱军情愫和高昂的战斗精神。在献身强军实践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如果能从古代军旅诗词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就一定能使我们的军魂更坚定,意志更坚强,军容更威武。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