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警惕,一盏护佑安宁的长明灯

——感悟军营年味⑤


■张顺亮

年是什么?

许是一对火红的春联,许是一串清脆的鞭炮,许是一桌最想动箸的年夜饭,许是一堆合家围坐的红炭火。

其实,“年”曾是一头怪兽。

相传,年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平时深居海底,除夕夜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来时,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以驱恶避害。

“不知初点人何在,只见当年火至今。”年兽自然是不存在的,但除夕夜点燃长明灯,已经成为一种年俗。

然而,有一个地方,有一种人,这盏长明灯不止点亮在除夕,而是燃于内心,永不熄灭。

这个地方叫军营,这种人是军人,“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而且越是“万家团圆日,举国欢庆时”,越要“挽弓当满弦,将士带甲眠”。

明代著名将领于谦曾在北国统兵戍边,适逢春节,百感交集,赋诗一首。其中“年年马上见春风”之句,描写的正是边关将士征衣未解过大年的情景。

“几处离人征战苦,天涯尽处望乡关。”从古至今,军人最渴望过年,而军人的字典里却鲜有“年”这个字。战争没有间歇期,节日就是战备日。军人与年,永远是一幅金戈作笔、沙场为纸、征尘着墨的戍边图。

又是一年情浓时。春节,中国人最为浓重的乡愁;年味,中国人最为沉醉的味道。但是,军人的“年”字,一笔写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笔写龙城飞将今犹在,只能把这一抹乡愁深埋心底,把这浓郁的年味化作浓烈的战味。

这就是军人的年,只能这么过——“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年,意味着团圆、祥和、祝福,最不喜欢战争、枪炮和鲜血。虽然,“年”这头怪兽从没出现,而战争这头怪物却从未远离。战争,是须臾不可回避的话题;战备,是分秒不可懈怠的大事。仗不会等到“过年后”才开打,也不会等你“准备好”再进行。

过年战备松懈,无异于给对手送大礼。越战时期,北越军总指挥武元甲秘密发动“春节攻势”,而美军总指挥威斯特摩兰则断言:“就算把圣诞节、感恩节、美国独立纪念日加起来,也比不上这个节日对越南人那么重要。”结果可想而知,毫无戒备的美军被打蒙了,被迫重回谈判桌。

春节不爱战争,战争却爱春节。战争没有预演,备战永不懈怠。我们常说,国不可一日无防,军不可一日无备。对于军人而言,这“一日”,就是每一分、每一秒,尤其是“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的春节,更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睡觉也要睁只眼”。

军人最懂硝烟味。冰峰哨卡,紧握钢枪的双手越有力,父老乡亲走亲访友的双脚就越轻盈;夜幕四合,紧盯星空的眼睛越明亮,兄弟姐妹安然入梦的神情就越安详;风雪沙场,冲锋陷阵的杀声越激越,中华儿女砥砺奋进的脚步就越铿锵……

这就是军人的年,应该这么过——“寒风裂征衣,飞雪裹战袍”。

山一程,水一程,夜深千帐灯。又是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又将抒写一首怎样的“出塞曲”、吟唱一阕怎样的“将军令”?

遥看雪域边关,一双双警惕的眼睛凝视远方,一支支巡逻的队伍再次出征,涉林海雪原,越高寒山地,战甲轰鸣,硝烟弥漫,哨所上“情燃万家灯火,剑挡塞外胡风”的春联写尽戍边官兵的使命与担当。

穿越蓝色海疆,一艘艘战舰解缆起航,劈波斩浪如利剑;潜艇快速下潜,大洋深处起烽烟。迎面,山岛竦峙、浪花飞溅;身后,城乡沃野、年味正浓。苍茫大海上,一群头枕着波涛的水兵默默为祖国守岁值更。

仰望万里长空,一架架银鹰呼啸升空,雷霆出击,如一枚枚巨大的“箭矢”,巡逻在祖国的空域,俯瞰着欢庆的大地,日夜守卫空天安全,用战斗的姿态划出一道道美丽的航迹。

直面维和战场,从亚洲到非洲,从地中海东岸到撒哈拉沙漠,恐怖袭击频发,局势持续动荡,炮火连天,战火纷飞。我13支维和分队官兵直面硝烟、严阵以待,用“砥柱屹中流”的脊梁,挑起“执戈卫和平”的重担。

这就是军人的年,永远这么过——“剑戟多砥砺,神州无烽烟”。

今夕何夕,张灯结彩、欢声笑语,亲人如此珍视温情、渴望团聚;今夕何夕,国的安宁、家的祥和,军人时时枕戈待旦、百倍警惕。

万里边关万里寒,万家团圆万家暖。

不管今夕,无论何夕,军人永远是华夏大地壮美山河的守岁人,永远是护佑祖国安宁的长明灯,永远是和平的守护者。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