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野战救护分秒必争


■本报记者 赖瑜鸿 特约记者 汪学潮 中国国防报记者 许江

春节刚过,沈阳联勤保障中心第202医院组织野战医疗所奔赴野外训练场,继续开展严寒条件下实战化救护演训。2月25日下午,一场野战医疗救护演练拉开序幕。队员们分工明确,从卸载到展开,忙而不乱。很快,急救帐篷、洗消帐篷等拔地而起,手术车、侦检分类通道也随之展开。

“某支前小分队途经沾染地段,数十名队员受到沾染,还有个别队员受外伤。上级命令我们立即做好侦检分类、洗消救治等准备……”指挥员刚下达演练课目要求,4名身着迷彩服的女军医就迅速将一节挂车推到洗消帐篷外面,干净利落地用收缩风管将挂车上的暖风机与帐篷连为一体,随后用一根根电源连线将发电机与洗消水加热设备连接起来,发电机一启动,暖风和热水便直达洗消帐篷。

随后,她们每人拎起一个折叠担架传送架,在洗消帐篷前、中、后三室“一”字对接展开。洗消时,一名护士通过传送架在各室之间转移伤员,很快就完成第一批伤员的洗消任务。

洗消训练间隙,军医史少阳和护士周静告诉记者,在前期训练过程中,院领导发现少数医护人员体能还不能完全适应战场救护需要,导致展开撤收、洗消救治效率不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医院根据实战需要,革新改造现有装备,采购定制急需设备。

去年以来,该院先后购置配备两架无人机和车载电台通信系统,增强了地形勘察、防卫警戒和通信保障效能;专程到5个技术单位参观见学,实现了野战医疗装备模块化集成、箱组化装载,大大提高了救护效率。

野战救护演练现场,模拟“弹坑”正吱吱冒烟。医疗队员田华和刘学飞携带急救药箱和一副可拆卸折叠的担架,很快在弥漫的硝烟中搜寻到一名“伤员”,并立即对其进行止血、包扎、固定。

战场急救完毕,她俩并没有合力将“伤员”搬上担架,而是将担架按照人体比例折成三部分,把担架的各部分从伤员身体底部“铲入”扣拢固定,然后抬起伤员快速脱离危险地域。

“战场急救要牢牢抓住‘白金10分钟’和‘黄金1小时’。”该院院长陆辉向记者介绍说,这款担架既避免了救护过程中对伤员的二次损伤,又提高了搬运伤员的速度,最大限度地缩短了后送救治时间。

(本报沈阳2月26日电)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