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思想战线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重口谕轻法治,重处罚轻教育,重形式轻实质,使道光皇帝纠治奢靡之风的努力无果而终

道光皇帝崇俭治奢何以无功


■汪志新

在中国历史上,天子号称“富有四海”,然而清代道光皇帝却崇尚节俭。《喻大华评说道光帝》一书介绍:道光皇帝日常使用的是普通的毛笔、砚台,每餐不过4样菜肴,衣服除了龙袍外,都是缝缝补补。道光元年,皇帝发表节俭宣言——《御制声色货利谕》,规定停止各省进贡,不再增建宫殿楼阁。道光十一年夏,发布《御制慎德堂记》,告诫皇子皇孙祖宗创业不易,吃饭不要追求山珍海味,穿衣戴帽不要追求华美时髦,耳目不要被视听享乐所引诱,居住不要被豪华气派所迷惑。道光皇帝对官员要求也极为严格,规定旗员六品以下,不得衣着绸缎,一律布衣布靴。有人举报盛京将军经常在家里演戏宴乐,道光帝立即将他革职。

然而,道光崇俭治奢没有换来官场的清风正气,其影响不出紫禁城。离开北京,官场风气照样腐化不堪,奢靡成风。据道光年间在西北任职的张集馨回忆,来往于西藏、新疆以及甘肃、四川的官员经过西安时,西安地方官均竭力招待,“每次皆戏两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窝烧烤,中席亦鱼翅海参……大宴会则无月无之,小应酬则无日无之……终日送往迎来,听戏宴会”。就拿宴席来说,一种豆腐就有20多种做法,猪肉能做出50多种花样。官员们的生活声色犬马,极端奢侈,与道光的节俭之风形成鲜明对比。那么,道光纠治奢靡之风到底败在哪里呢?

首先是重口谕轻法治,不敢奢不能奢的外部环境未能形成。“法者,治之端也。”作为封建帝王,道光皇帝虽然对臣民有生杀予夺之权,但没有建立完善的法规制度,形成科学的监督机制,他对奢靡之风的种种指示和倡导,终究只能停留在一人一事上。中国历史上,在帝国初期政治清明、皇权威信尚可之时,尚能维系一时之效;到了皇朝中期以后,一旦皇权威望下降,这种靠皇帝个人意旨乾纲独断的人治方式就必然变异走偏。大清王朝到道光时期,皇帝对官场的钳制力、震慑力已大为降低,这也难怪道光苦心孤诣,各级官员却阳奉阴违、自行其是。

其次是重处罚轻教育,不愿奢不想奢的内部环境未能形成。虽然道光皇帝屡发上谕、身体力行,也惩治了一些贪官,但历经康乾盛世,社会相对承平,享乐主义不可遏止地抬头泛滥,此时艰苦奋斗教育长期缺位、以俭养德教育严重缺失,加之“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必然规律,道光皇帝的崇俭治奢没有成为一种风尚、一种共识。比如内务府官员不仅不积极执行,反而利用手中职权愚弄皇帝、大饱私囊。据《春冰室野乘》记载,当时一条新裤子不过一两银子,而道光皇帝打一个补丁内务府却要报销上千两银子。有一天,道光突然想吃“片儿汤”,时价大概纹银40钱,而内务府却借此奏请增设专制“片儿汤膳房”,提出近万两白银的开办费。

第三是重形式轻实质,真俭朴敢作为的健康生态未能形成。道光皇帝的许多要求和做法,有的甚至演变成一种形式主义。当时京城官员上朝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闲聊时也常常装模作样地哭穷诉苦。在讨论诸如海防、边务、黄河治理等问题时,大臣一提到拨款,道光皇帝立即面露不悦之色。比如在探讨新疆设防方案时,将军们提出一万八千名士兵的守疆员额,道光一下子就砍去三分之二,只批准六千人。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不敢作为、不愿作为的不良习气,许多该办急办的事无法顺畅完成,一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不受待见,留下许多隐患。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道光皇帝崇俭治奢的努力无果而终,从根本上讲,是封建专制制度已经彻底腐朽没落的表现,同时其政策执行机制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习主席指出:“解决‘四风’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我们要从历史上戒奢倡俭的经验教训中获取有益的启示,抓住“四风”问题的主要矛盾,努力把崇俭治奢的时代考题回答好。

(作者单位:火箭兵报社)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