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两袖诗才赤子情


■峭 岩

《祖国不会忘记》是徐洪章的新作。徐洪章身在军旅,亦文亦武,是两袖诗才的诗人。军人作诗自古有之,当今,能拿得起笔写一手好诗的军旅诗人数不胜数,徐洪章就是其中之一。

总结军旅诗人的成因,可以用“三七”作比。三分先天,七分后成。三分先天,即与生俱来的天赋加志向,他们都是请缨报国的壮士,骨血里奔涌着向上的激情,诗的因子始终支撑着他们的行为;七分后成,在于金戈铁马的特殊境域磨砺了他们的意志,加上恒久的坚守,一心在诗的旷野上驰骋不怠,才有了今天的气象。

徐洪章也不例外,他靠坚忍不拔的毅力苦学苦钻,吸吮古体诗词的广博内涵及营养,化血化魂,使自己的作品中无不闪动着那些光芒。他的诗词曲赋气势逶迤,金声玉律合鸣,浑然天成,无造作之态。因此,他的诗委婉中见刃,质朴中见拙,平和中见奇。在遵循古体诗词传统美学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新追求。他的诗,突出的特色有二:主旨趋势和立意求新,凝练精致和置句求美。文章趋势著,方夺读者心。作为以天下安宁为己任的军人,心怀风云,意念民众,是情理之中的。徐洪章退休之后,心仍系国系军系民,视线从未离开大主题。国之安危、军之变革、民之忧患,时刻萦心绕笔。历史的每个节点都有他的发声便足以明证。

国有大事,必以诗记。这也许是徐洪章创作的铁律。一个严肃的诗人定是国家、民族历史的记录者。读他的诗,等于复习了一段诗史。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近10年来,我们经历的大事,世界的、国家的、军队的,他都有所涉猎。正义的,颂之;丑恶的,抨之;腐朽的,唾之。鲜明而犀利,显示出诗人的胸襟与立场。

当历史事件进入诗的层面时,他抓住“诗意”的内核,去渲染,去抒发,去雕刻。写亲情则见大义,写国情则见忠义,写军情则见勇义。“诲儿更立兴邦志,律己常思执战戈。”(《悼父仙逝》)“天年不假赃官寿,项上绸绫恨几多。”(《恭王府》)“问我巡逻何苦乐,海天情注碧涛间。”(《水兵情》)

在重大事件面前,徐洪章不是绕着走,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改七大军区为五大战区,是新时代我军强军兴军的重大战略决策。诗人在《祖国不能忘记》中记录下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以纪念原七大军区存在时的英雄业绩。几十年浴血奋战的英雄群体入诗入律,他是颇费了一番心血的。在《踏莎行·挥别 为了强军再出发》一词中,他对每个大军区作了如此精准的概括:“松原嫩岭丰碑耸,英名剑刻誉三军。”(原沈阳军区)“长城太岳夺倭魂,青山燕岭诛蛇蟒。”(原北京军区)“垒坟叠冢天山下,摧营拔寨斗星移。”(原兰州军区)“安疆靖海身心许,岚巅号角醒晨霜。”(原济南军区)“金门灭焰敌魂惊,江州治水丰碑建。”(原南京军区)“强军壮武磨锋刃,神针定海稳‘双珠’”(原广州军区)“雪山草地青坟冷,献身天路立高标。”(原成都军区)英雄本色,异彩纷呈,让人留恋,让人敬畏。感谢诗人的诗笔,让英雄的群体永远活在不朽的诗册中。

古人云,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珠贝再美,单一看华美不绝,若串一图像则意象万千。徐洪章的大多数诗词很专注炼意,在素常的生活中捕捉星星点点,入诗入律,极尽爆发诗的火花,使小事情突现大光辉,足见诗人作诗已得心应手,步入自由王国之境地。

在我写下上面的文字时,窗外一阵阵暖意袭来,之中夹带着徐洪章友谊、慷慨、开朗的鲁地乡音,问候家境,谈诗论事,好不温暖。我似乎看到他伏案写作的身影。诗成了他生活、生存的最大依赖。他又秉笔前进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