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追寻信仰的宏大叙事


■孔立文 陈俊杰

以文学的形式追寻信仰的力量和革命的初心,是徐贵祥多年创作的主旨。他的长篇小说新作《对阵》,艺术再现了两支政治立场迥异的队伍在抗战中的对阵和对决,大场面多角度地描摹了一幅革命战争的全景画卷。

小说题目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表面上看是战场上的军事对阵,实则更是精神层面和人心向背的对阵。小说讲述了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杨蓼夫率领的八路军清河支队和郑亦雄带领的国民党军琅琊独立旅,冲突不断、针锋相对的故事。小说大气磅礴,有着宏阔的历史背景,刻画了众多充满戏剧冲突的个性化人物形象,展现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兵法智慧,字里行间可见作家细腻的文学表达和深厚的党史军史素养。

“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话在小说中出现过几次。按照作品中人物的诠释,这个“神”字其实有两层涵义,一个是“老百姓”,一个是“精神”。前一个是小说的主人公、八路军清河支队司令员杨蓼夫的口头语。他说老百姓就是咱们的神,人民就是我们的神,我们头顶上,是燃烧的士气和民意啊。另一个是政委景晓纯说的,他说这个神明,指的是一种精神,常人做不到,我们做到了,胜利就是我们的。什么是精神,其实就是信仰,信仰的力量。两军对战中,清河支队在人员数量和装备上是不占优势的,但在凝聚力和向心力上却远远强于琅琊独立旅。就连琅琊独立旅旅长郑亦雄对八路军的坚强意志也大为感慨。他说,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啊,打着赤脚,喝着稀饭,穿着短裤,可是他们的拼命精神绝不亚于进行一场战争。正是在自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下,八路军清河支队逐渐从弱小走向强大,从一个战场走向另一个战场,从胜利迈向新的胜利。

小说中有几处细节颇耐人寻味。琅琊独立旅内部发生反水事件,叛军勾结日军突袭,郑亦雄派人向清河支队求援。在出不出兵的问题上,支队内部存在分歧,最终依靠民意做出决断,出兵救援。八路军帮助郑亦雄平息内乱,拿下了被其主动放弃的南李庄,事后郑亦雄要收回。在双方谈判无果的情况下,最后的决定还是依靠民意。那其实就是一场是非评判,体现的是普通老百姓的心声和意志。两军北上对垒东北战场之初,老百姓参加八路军清河支队的热情高涨,报名空前踊跃,国立中学师生甚至带着血书要求参军入伍。相比之下,琅琊独立旅却几乎招不到人。这说明什么,说明老百姓是在用行动真心拥护共产党。从某种意义上说,长篇小说《对阵》就是一面镜子,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民永远都是时代的主角。

《对阵》的小说语言形象生动,结构布局精到,故事悬念重重,两军对阵的主线和主人公爱情的副线贯穿始终;既是作家徐贵祥沉潜七年的精心之作,也是一部浓缩了的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社会史、革命史和心灵史;小说通过还原抗战时期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人文风貌和社会特征,使读者获得了一种对历史真相、文化精神及情感内蕴的独特感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