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职方阵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片“兵”心在玉壶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三病区倾心为军服务纪事


■本报记者 郭 晨 特约记者 罗国金 通讯员 杨 静

3月底的一天,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军人病房三病区内,护士杨静正在专心地整理一摞病历材料,一张卡片上的几行字迹吸引了她的目光:“孩子能转危为安,多亏了你们的精心治疗呵护,再次感谢。”落款:“一名患者的母亲,3月22日。”

“我想起来了,她是战士小尚的妈妈。”杨静的声音把身边的护士姐妹们吸引过来,看到卡片上的内容,大家的心里涌起一阵暖流。

半个月前的一天深夜,病区门口突然响起急促的敲门声,值班护士王洋赶去查看,一名部队干部带着一名战士神色焦急地站在门口。王洋拿过急诊转来的住院单一看,战士小尚患扩张性心肌病、脑梗死入院治疗。王洋连忙把他们接入病房,对小尚实施重症监护,忙完一系列检查后,已是凌晨三点。

第二天一早,病区主任医师郭军详细了解小尚的病情:一年前,小尚经常在训练后感到胸闷气短,不明原因体重大幅下降,甚至一度出现右侧肢体瘫痪和失语等症状,他先后到多家医院就诊,没有明显改善。情急之下,部队这才带他赶到解放军总医院。

“患者病情复杂,需要会诊治疗。”郭主任一边嘱咐护士马上对小尚实施控制心率、利尿和抗凝等紧急措施,一边将其病情上报,申请会同神经内科专家研究综合治疗方案。

护士长邢攸红是个细心人,她在查房时注意到小伙子沉默寡言,眼神中流露出无望,随后赶来陪护的母亲也一直愁眉不展,看得出心理负担很重。为减轻母子俩的担心焦虑,邢攸红面带微笑与他们交谈起来,从专业角度对病情进行讲解,同时耐心进行心理疏导。接下来,护士们坚持隔三差五来找他们聊一会儿,母子俩紧绷着的神经慢慢地放松下来,话语也多了起来。

几天后,专家团队为小尚成功进行了手术。回到病房,母子俩入院来第一次笑了。经过精心护理,小尚的身体恢复得很快,逐步恢复了往日的活跃,还跟护士们谈起了部队的趣事。出院时,小尚母亲眼眶中的泪水直打转,对医护人员们说:“是你们救了孩子,这么多天我们的心一直悬着,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常将人病如己病,救得他生似我生。对病区医护人员来说,患者康复出院的时候,是他们最有成就感、最幸福的时刻。

近年来,高龄患者占到病区保障对象的多数,由于他们行动不便,配合度差,对救治和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已经80多岁的老干部,从2012年开始患上心脏房颤,去年6月因心悸、胸闷症状日渐加重住进病区。术前评估显示其为房颤卒中高危对象、口服抗凝药高风险对象,治疗存在很大困难。

科室在仔细评估后认为,行左心耳封堵术是患者现阶段治疗方案中的最优选择,可以预防房颤患者发生卒中。但这名老干部左心耳形态罕见,介入治疗难度大。陈韵岱主任带领介入手术团队反复推演手术方案,针对手术风险制订突发状况应急方案,严格落实高风险患者“六把关”要求,在为这名老干部顺利完成封堵术的那一刻,介入治疗中心一下子沸腾了,大家为这名老干部高兴,也为科室感到自豪。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由于这名老干部年岁已高,身体机能衰退,护士团队对他格外细心照顾。每天除了正常的护理项目外,每隔几分钟都要来到床前查看,了解其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及时对症处置。一天夜半时分,这名老干部偶发不适,值班护士轮班对他进行监测和用药,一直忙碌到天亮。

“治好了心脏病,就像搬走了压在我心头的一块大石头,你们不愧是一流的医疗护理团队。”出院一个月后,这名老干部精神抖擞,步履稳健地前来复查,简直和入院时判若两人。“医者仁心献大爱,妙手回春除病魔”。这名老干部把他的心声写在送来的一面锦旗上。

牢记使命,姓军为兵。每一名患者的康复出院,都蕴含着病区医护人员的精湛医术和大爱担当。心内科坚决落实为军服务“检查、治疗、服务、宣教”四优先原则,确保军人住院“零待床”;针对一人多病、病情复杂和夜间急诊急症患者日渐增多的实际,注重医疗安全,优化医疗值班、交接班制度,落实精准医疗、温馨医疗,践行预见性护理理念,实现了医疗护理优质高效零差错。心血管内科三病区自去年成为专门的军人病区以来,累计有200余名军人在精心医治和护理下康复出院。

近年来,病区医护人员还多次深入边防连队、干休所和革命老区开展巡诊,进行健康知识宣讲,搭建远程诊疗平台……一系列爱心服务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基层官兵、老干部和当地群众的心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