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听力”也是战斗力


■王守伦

有一则故事。两人在嘈杂喧闹的大街上行走,其中一人听到微弱的蟋蟀叫声,另一人却完全没听到。前者说:“你能听到什么,全在于你想听到什么。”接着,他从口袋中摸出几枚硬币扔到路上,尽管“钱声”不比蟋蟀叫声大,却有不少行人转过头来。

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选择性倾听”。人们对于周围的声音,往往存在自觉不自觉的“过滤”,只留心感兴趣的、只听到愿意听的。而且,越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越有可能受此局限。他们会认为,自己足以判断什么值得听、什么不用听。但其实,灵活掌控“听觉闸门”的开与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意识的“选择性倾听”,不仅容易遗漏重要信息,还容易造成沟通低效。

众声喧哗中,听什么?如何听?这并非无足轻重的小事,对领导干部而言更是如此。1961年,刘少奇同志到湖南调查公共食堂时,就从一位农民“公共食堂不好”的“落后话”“反动话”入手,先后走访了11个生产队,写了数万字的调查笔记,为解决农村政策调整中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提供了准确依据,最终由中央作出了停办公共食堂的决定。现实中,为什么少数领导干部不知如何与基层群众沟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领悟“听”的真谛,没有掌握“听”的技巧。

部队是一个战斗集体,官兵之间只有高效沟通,方能默契配合、增加胜算。然而,少数领导干部开展工作时,对“说”相当重视,对“听”却未必重视,造成单向度的低效沟通。比如,搞调研时,看似面面俱到,实则蜻蜓点水;搞谈心时,看似一本正经地边听边记,实则“你讲你的话,我想我的事”;至于开会议、搞教育、作动员,更是“你听我说”多、“我听你讲”少。因此,部分战士觉得意愿难以表达、问题难以解决,“说了也白说”“还不如不说”。

要解决这一问题,倾听者就应当克制“选择性倾听”,努力体会官兵的情绪和想法、理解官兵的意见和感受,真正听得见、听进去、听明白。比如,官兵对什么问题感到困惑?对什么问题吐槽较多?对什么问题欲言又止?尤其是那些大家想说又不敢说、说了又不全说的事,其背后可能正是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打捞起这些最一线、最真实、最迫切的“沉没的声音”。

有倾听才会有理解,才能高效沟通;有倾听才会有倾诉,才能拉近距离。带兵人练好“听”的功力,有助于赢得官兵的信任和支持,有助于提高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有助于推动部队建设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听力”也是战斗力。

(作者单位:31604部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