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演练现场来了30名“重伤员”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展卫勤训练见闻


■刘会宾 本报记者 郭 晨

“脾脏破裂,失血休克,快送往重症救护组”“小腿骨折,意识清楚,收容组立即进行救治”……分类后送组组长何钢和队员们脸上沾着斑斑血迹,紧张忙碌地对“伤员”进行分类救治。

3月中旬,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野战医疗所进行全要素动态演练,一个接一个的新课目接踵而来,让医疗队员们很是挠头。

“咋就这么多?”面对突如其来的30名“伤员”,何钢惊出一头汗,更让他“压力山大”的是,这些大都是“重伤号”。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队员,过去同时处理10余名“伤员”对何钢来说并不是大问题。可现在,不仅“伤员”数量增加了一倍多,而且烧伤、贯通伤、开放伤等复杂情况交织在一起,再加上“血肉模糊”的逼真伤情,使他和队员们仿佛置身真实战场,一时间有些手忙脚乱。

练得真才能贴得近。在演练场外,一群特殊的“化妆师”正在忙碌——他们利用人造血浆、仿真血膏、硫化乳胶等材料,在“伤员”身体上模拟出动脉大出血、化学烧伤等伤情,让演练“血腥味”十足。

“战场上是啥样,训练就应该做到啥样。”该医院副院长、野战医疗所所长张巨波介绍,只有在平时加强情景模拟训练,不断提高医疗队员的心理承受力,才能在战时快速适应环境,完成好紧急救治任务。

这次演练不仅伤情逼真,而且从背景模拟到课目设置,均从贴合实战环境这一角度出发,以往演练少见的批量伤员救治、严寒条件下配型输血、隐秘伤发现与治疗等实战化课目逐一“亮相”,让队员们吃了不少苦头。

夜幕降临,野战手术室内正在紧张进行一台脾脏切除手术。突然,无影灯熄灭,室内一片漆黑,麻醉机、呼吸机也随即停止工作。“发电油机被炸,迅速启用应急设备。”随着一声指令,队员们立即采用手捏气袋、脚踏吸引器、听诊器监听心率等方式继续进行手术。

演练持续进行,各种特情也接踵而至:缺少“电子伤票”,单靠人工预判伤情出现失误;气温骤降导致血液凝固,输血被迫暂停……一道道难题考验着医疗队员们的应急处置能力。

演练结束后,医疗队立即组织复盘检讨,防卫力量薄弱、复杂电磁环境下远程会诊系统联通不畅等与实战要求脱节的问题被当场指出并限期整改。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