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芳华在联合战位绽放

——记中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某保障队总工程师尹璐


■本报记者 周 猛 杨清刚 特约记者 张坤平

有人赞她为铿锵玫瑰。她以娇小柔弱的身躯,研制开发出19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其中二等奖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成果全部在全军推广运用。

也有人夸她是巾帼英雄。3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她屡获殊荣: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军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她,就是中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某保障队总工程师尹璐。

她的选择是——

到离战场更近的岗位去

联合!联合!

2016年2月1日,中央军委举行战区成立大会,吹响了构建我军联合作战体系的号角。战区成立之初进行人员分流时,尹璐面临着两种选择:

一边是熟悉的领导战友和对口的技术岗位,另一边是全新组建的保障队和完全陌生的专业。

选择前者,工作驾轻就熟游刃有余;选择后者,则意味着从头起步,挑战多压力大,能不能干出点名堂也很难说。

“作为军人,我选择到离战场更近的岗位去!”尹璐义无反顾选择了后者。

这一决定,一点也不令人意外。

出身军人家庭的尹璐,心中一直都喜欢征战沙场的感觉。入伍以来,她先后出色完成上合联演、全军联训、沙场阅兵等20多项重大演训任务保障。

尹璐有收集保存自己执行大项任务时证件、臂章、胸标等佩饰的习惯。如今,她收集的各类佩饰已达60多枚。其中,去朱日和军事训练基地执行任务就多达5次。

其实,战区尚在筹建阶段时,尹璐就被确定为专家咨询组成员,参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

然而,既无现成经验参考,也无联合作战指挥流程对照,同时各军种作战样式大相径庭、指挥需求各有侧重。

“新时代的军人,就要有更勇敢的担当!”外表柔弱的尹璐暗下决心,发起新的冲锋。

“拼了!”她带领团队昼夜奋战,组织了几千次对接、融合、调试,成功引接陆海空天等10多种信源,在上级要求时限内提前构建起上通军委,下联战区陆、空、火箭军和省军区、联勤保障部队的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并同步研制开发出战场情况保障支撑平台。

华北某地,中部战区组织指挥的一场诸军种防空联合作战实兵演习拉开了战幕。

突然,多批次“敌”飞机和舰船向我战略目标袭来。“敌”飞机是什么类型、各有多少架?舰船是什么类型、各有多少艘?我有多少应对兵力、兵器?……情况万分紧急,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极短时间内,尹璐带领保障组借助指挥信息系统和分析工具,经过一番查阅、精算细算,迅速对“敌”进行目标判证、企图分析和威胁评估等,很快给我指挥部“前台”推送出由各方信息流融合的“战场情况图”,及时保障了战区多军种力量联合对“敌”开展有力反击。

这是战区成立后诸多信源融合为“战场情况图”的历史性跨越,为战区联指中心迅速进入运转阶段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有力支撑。

“打赢这一仗,尹璐功不可没!”现场指挥员纷纷为尹璐点赞。

她的标准是——

“符合实战需求吗?”

尹璐办公室的书柜里,一排排有关人工智能、传感技术、区块链和大数据的专业书籍,一下子吸引了记者的眼球。

“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走上战区岗位的尹璐,始终将目光瞄准世界最新联合作战动态和信息技术前沿,每逢新技术出现总是兴奋不已。

战区指挥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初期,对于一些常规信息的引接、融合、处理,原有方案采用的是人工处理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还会影响精度。发现问题后,尹璐前瞻性地提出引入人工智能手段的改进思路。

有人劝尹璐,这个小环节不会影响整个系统平台正常运转,上级也没有明确要求,何必在这上面费周折呢,别干费力不讨好的事。

“有时多赢得一秒钟,可能就决定了一次作战行动的胜利!” 尹璐坚持研究论证,并积极推动整改方案通过了立项审批。

其实,熟悉尹璐的人都知道,她从来不把自己当成单纯的技术人员。她常讲:问题就是课题,不仅要当“技术控”,更要成为“作战通”。

在执行“9·3”阅兵训练保障任务时,尹璐发现阅兵指挥部还是依托几十部传统的通信终端调度部队,训练计划稍有变更就要逐个打电话通知,费时又费力,工作效率不高。

“如果在军用手机上加装一套指挥信息系统,组训人员实时收发指令,岂不大大提高训练效益?”想到部队已经配发了某新型军用手机,尹璐灵光一闪。

随后,在阅兵指挥部领导的支持下,尹璐短时间内研发成功一套融合多种指挥功能和各类训练信息的“阅兵指挥信息系统”,使工作效率提高了30多倍。如今她结合战区使命任务,将这一系统再次研发升级为“战区多样化军事任务态势监控系统”,受到战区首长和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的高度评价。

“符合实战需求吗?”这是尹璐和她的团队成员讨论业务时随时挂在嘴边的话。她经常告诫大家,作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的技术人员,必须要学会用指挥员的思维去审视技术保障工作,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技术瑕疵。

多次与尹璐打交道的地方协作单位谈起她来,用了“又敬又怕”4个字。

为啥?因为在军民融合研发某信息系统时,她对技术研发的每道关口都把得紧、抠得细,反复调整、返工加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对接实战无终点。真正的创新者,总是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尹璐先后跑了全军100多个科研院所学习咨询。有一次,她向某研究所的一位专家请教技术问题,恰逢专家要出差,为了抓住对方出发前半小时,她天不亮就赶过去,抓紧求解疑问,后来又为了一个计算公式跑了4趟。

“某综合空情预警系统”“某信息安全管控系统”……战区成立两年多来,尹璐已经带领团队取得6项科研成果,有的填补了我军相关专业的技术空白。

她的幸福是——

身边的年轻人英才辈出

尹璐常讲,作为信息技术行业中的一员,就如同夜晚的星星,“每颗星星都发光,夜空才会更璀璨。”

多年来,尹璐先后为6000多名指挥员、参谋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授课教学,现场或电话指导部队解决系统建设及运用中的技术难题上万次,是远近闻名的“金牌教官”。

尹璐所在保障队的技术室主任卫斌,就是尹璐注重方法因人施教培养出的一个“得意门生”。

当年,尹璐发现从国防科大作战指挥学硕士毕业的卫斌很有发展潜力,就为他量身定制“三步教学法”,即她做他看、她讲解他领悟、他做她看并点评。言传身教之下,卫斌很快成长为单位业务骨干。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见时机成熟,尹璐鼓励卫斌转变角色,独立担纲课题项目,并全力为他创造条件。结果,卫斌毕业没几年就取得5项科研成果,荣获全军科技进步奖。

2016年上半年,战区联合作战指挥系统投入试运行。尹璐深知,联合作战指挥平台的高效运行,需要后台技术人员与前台参谋人员、指挥员协同发力,才能真正发挥联合作战指挥的聚合效应。

为了让战区机关人员尽快掌握系统操作方法,尹璐加班加点撰写出2万多字的教案,先后为1000多人次进行授课辅导,有效缩短了联合作战指挥能力的生成周期。

尹璐所在的保障队是个技术性很强的团队。近两年,先后有多名来自各军种和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的年轻博士、硕士充实到该队。如何尽快将这些高材生培养成顶得上去的技术骨干,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非常时期当有非常之举。作为总工程师的尹璐,创造性地突破业务室建制,跨专业抽组,各学科交叉,成立6个紧贴联合作战的课题组,让一批敢想敢干的年轻人担任课题组长,放开手脚展开研究攻关。

两年来,尹璐所在的保障队技术人员业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她亲自帮带的17名技术骨干,如今已全部能够独立完成任务。该保障队连续两年被战区评为“联合作战保障能力建设先进单位”,她本人也被战区评为优秀教练员。

上图:尹璐(右)进行技术攻关。

本报特约记者  张坤平摄  

短  评

奋力当好新时代答卷人

辛勤汗水挥洒中,绽放着铿锵玫瑰;多源信息融合里,书写着使命担当。

在战区建设深入推进征程上,尹璐矢志强军梦想,巾帼不让须眉,怀着对打赢的强烈渴望与信心冲锋不止,一门心思投身联合作战指挥中军帐建设,为部队提升未来联合作战指挥能力作出了突出贡献。她的先进事迹,集中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忠诚使命的政治本色和不懈追求,展示了一名技术干部潜心科研的工匠精神和时代风采,反映了一名“战区人”倾心联合作战的过硬素质和优良作风,有力回答了以什么样的信念投身强军事业、以什么样的精神担当科技兴军重任、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改革挑战、以什么样的劲头履职尽责等重大人生命题。

使命在肩,战鼓催征。身处强国强军的伟大时代,面对能打胜仗的严峻大考,广大官兵都应像尹璐那样肩负使命,胸怀激情,真抓实备,只争朝夕,真正坚持打仗标准、做好打仗准备、提高打赢能力,在改革强军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辉煌成就!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