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枚实弹的分量究竟有多重

——来自几个基层部队实弹实投实爆训练场的调查与思考


■本报记者 刘建伟 通讯员 赵雷 张楠

第80集团军某旅官兵在实战氛围下进行协同射击训练。徐 彬摄

 

“三实”训练不能只图听个响,战斗力标准岂能单纯用弹壳数目来衡量

“轰,轰!”“哒哒哒!”天刚放亮,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打破了山谷寂静。

“快一个星期了!”住在附近的翟老汉对此早已司空见惯:驻军某部的实弹射击训练场就在这座大山里,“每到这个时候,枪炮声总会从早响到晚。”

置身实弹射击一线,前来检查的上级领导发现一些“怪现象”:射击现场没有看到声光烟幕等战场要素,步战车固定在原位静止不动;机关炮在射击前没有调试过程……

“非战场环境、没战术动作,实弹射击训练怎能满足于枪打了、炮响了?”在现场召开的问题剖析会上,上级领导一针见血地说。

回顾几年前经历的这件事,某部助理员王峰对记者说,“三实”训练是部队贯穿全年的基础性课目,由于危险程度高、实施难度大、场地要求苛刻,外加各种大项任务冲突,很难按时保质保量组织实施,结果往往一拖就拖到了年底。弹药消耗又跟年度训练成绩评定挂钩,没达标的单位都会在年底前到靶场“扎堆”打弹。

“三实”训练不能只图听个响,战斗力标准岂能单纯用弹壳数目来衡量!结合战斗力标准大讨论,某部领导在走访基层部队时发现,“三实”训练降低难度、简化流程、突击消耗的情况并非个例——

有的单位以打过了、投过了代替打准了、练通了;有的没能确立弹药指标消耗的“效益观”,新兵老兵、干部战士同吃“大锅饭”,训练质量“大呼隆”;有的搞“保姆式”训练,子弹帮着装、拉环帮着挂……

“这样打效果到底怎么样?”有官兵坦言:“火药味虽然很浓,打仗的感觉却找不到!”

一次“三实”训练结束后,看总结材料上“有效提高战斗力”的字样,某部张参谋有些犹豫,最终还是将其改为“实弹射击能力有所提升”。其实,他心里十分清楚:战斗力提升与弹药消耗量的增长是不能画等号的。

前不久,某合成旅做了一项调查:训练中,你打过几次实弹,投过几枚手榴弹,排过几次地雷?没想到,这些问题却把一些官兵“问”住了——有战士反映,除新兵下连前打过靶外,平常接触实弹并不多。

在某合成旅四级军士长杨国军看来,“投弹,是军人杀敌的基本技能,跟老农耍镰刀差不多!”

可是,实投经常出情况,因此也常出一些耐人寻味的典型事迹。“战士手榴弹脱手滑落身旁,连长数秒扑倒救人……”前些年,“靶场救险”的新闻屡见报端。而最近几年,杨国军发现:相比以往,这样的新闻少了许多。这说明部队训练质量在不断提高。

“安全带”虽然必要,但不能成为战斗力建设的“绊脚绳”

某旅“三实”训练展开前,自上而下逐级开展训前动员,“安全”成为稳居榜首的“高频词”。采访中,一些基层官兵对此见怪不怪:“动枪动炮的,出不起事啊!”

座谈中,某旅一名“老牌”先进连的指导员蔫了。原来,保持了3年的先进,因为去年出了点事儿,年底连队“三连冠”泡汤了。

“人车枪弹密”是部队五大安全事故高危区,枪弹几乎占了一半。“年初出事,一年白干;年尾出事,白干一年”,过去这种“事故定乾坤”的压力,让不少单位的“三实”训练“缩水”。

遇会必提、逢训必讲。耳濡目染,大家对枪弹有了一种特殊的“敏感”。

某旅火力连上等兵卢志强是个十足的“兵器迷”。为了能实现操枪弄炮的梦想,他走进军营。“钢枪是军人最亲密的战友”,但入伍一年多,他对这个“战友”却又爱又怕。

去年,第一次走上靶场的小卢不免有些紧张。为了确保训练安全,部队把整个射击流程细化为10多步。“一令一动”的过程中,卢志强错了好几次,结果一发未射就被“请”到场外……

官兵“打弹”,领导“闯关”。枪和弹一结合,各级领导都捏一把汗,毕竟子弹不长眼,擦枪走火都要“见血”。

慢慢地,一些官兵发现:有的“三实”训练走起了“队列动作”,有的枪械排障用上了“专属保姆”,有的实射实投变成了“傻瓜操作”。

“战争从来都是一个充满危险的领域。”在战斗力标准讨论中,某旅领导给官兵算清了一笔“大账”:训练狠一点,人破皮车掉漆,出了事故可能还要挨处分;但如果在训练中搞花架子,战场上打了败仗,这份责任未来谁担待得起?

这否决那否决,实战化训练不落实最该“一票否决”。

据介绍,新修订的军事训练条例明确规定了“四个不得”:不得违背规律盲目蛮干,不得以安全为由简化训练内容、降低难度强度,不得随意提高风险等级、擅自终止或者取消险难课目训练,不得以牺牲战斗力为代价消极保安全。

“安全带”虽然必要,但不能成为战斗力建设的“绊脚绳”。某旅参谋长张海滨说,“这几条刚性要求,为部队大胆训练、科学训练、安全训练提供了制度保障。导向正了,下级就不会因怕‘摊事儿’而缩手缩脚了。”

练兵不可因噎废食,要冲破“以牺牲战斗力来预防事故”的怪圈

“打靶就是打仗!”

新年度开训,第80集团军某旅就开始了“钢丝绳上耍大刀”:实弹射击按“普通弹+穿甲弹+曳光弹”模式装弹,“精度射、俯仰射、乘车射”逐个人员练、逐个单位考……

险情不是一点儿没有,但他们预测在先、准备在前,防患于未然。

硝烟散尽,这个旅冲破了过去那种“以降低训练质量来消极保安全,以牺牲战斗力来预防事故”的思维怪圈。

该旅官兵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训练的强度、难度、险度与事故没有必然因果关系。

“真正组织好了,也没啥危险的!”旅长张革强说,影响我们的最大阻力还是头脑中的和平积弊。其实,不是训练不安全,而是训不好不安全。指挥员当有“登高履危”的练兵追求,否则别说“三实”“五实”,就是“一实”也难做到!

坦克连上士安仕富对此有自己的理解:“要下水,可能会有被呛的危险。但不下水,永远练不会游泳!”

参加过多次“猎人集训”的安仕富,能够熟练操作所有现役枪械,长达12年的“射击史”让他掌握了不同地域环境、各种不良天候射击的技巧。

“准星稳不稳,取决于千百次的据枪训练;密位准不准,取决于千百次的计算练习。”他告诉记者,只有平时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态度训练,战时才会有绝处逢生的“柳暗花明”。

“都散开,让我来!”某旅火力连中士吴迪在迫击炮实弹射击训练中,完成了一次紧急排险,一举成为连队的英雄。

“训练场意料之外越多,上了战场应对意外的招法就越多。”吴迪说,“无坐板、无炮架,单人操炮完成射击的‘高危’课目,过去都被‘束之高阁’。如今,为适应陡坡峡谷等地域作战,旅里重新起用这一课目,结果真的派上了用场。”

“不能光看炮弹打出去了,最重要的是看打击效果咋样!”这些天的训练中,某旅用弹格外“抠门”,要求大家珍惜每一发子弹。

旅长耿大勇对大家说,回顾我军战史,在武器装备差、弹药供应不足情况下打的胜仗许多,原因很简单,手中子弹有限,就瞄准了再打、靠近了再打,避免浪费每发子弹。

“发挥好每一发子弹的最大价值,是提高官兵战斗技能的有效途径。”官兵们意识到了,只有让弹药在训练场上命中目标,才是衡量弹药消耗价值的科学标准。

走访几个基层部队,看到他们的“三实”训练动真格渐成风尚——

某部一改实弹打死靶的做法,练就了官兵战斗技能和实装抢修能力;某部不满足坦克用直瞄射击方式打单一弹种的训练模式,大胆尝试用间瞄方式打多种实弹,同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今,这样冒着风险抓实战化训练的举动越来越多。诚如一名基层主官所言,“‘三实’训练的道路虽然充满荆棘,但我们没有退路,只能勇敢向前!”

从战火硝烟中走来,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记者有理由相信,转型重塑后的人民军队迎“险”而上、迎“难”而上,大力推进实战化训练,一定能够迎来战斗力建设的“又一个春天”。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