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战旗村美如画

——改革兴村、产业富村助力美丽新农村建设


■本报记者 宫玉聪 通讯员 谢光亮

在赴汶川采访途中,听闻震后10年的四川地震灾区,纷纷将农舍重建与农业产业恢复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新路。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的战旗村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记者专程来到这里,探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奥秘。

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广场前,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湛蓝的天空下,一排排川西民居风格的独栋别墅鳞次栉比,在葱翠的绿荫中露出白墙。广场旁,党群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电商服务站、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农村金融服务站、居民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你看,这些房子多漂亮,这些设施多完备,这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位中年游客拿着手机与友人视频通话,远程直播他所看到的战旗村。

不远处,村支委易奉阳正忙着给前来调研学习的团队介绍经验。“大家都想从战旗村学习乡村振兴的秘诀。”易奉阳感到既振奋又骄傲。自从今年春节前习总书记来过战旗村后,这个本来就名声在外的小村庄更“红”了。他说:“随着村里引进的项目、企业越来越多,以后的工作会更忙。幸好我爱人在家门口的菌子厂上班,能挣钱还能照顾家。”

易奉阳口中的菌子厂是村里的杏鲍菇生产企业。在这座占地200多亩的厂房中,几十个培育库里的杏鲍菇在静静生长,上百个工人忙碌在制作菌包、采摘、削菇、分装各个环节,几辆装满杏鲍菇的卡车即将启程前往各大市场。60岁的灭菌员冯忠会刚刚完成了厂房的灭菌工作,一脸的轻松惬意。

老冯告诉记者,他家的日子过得很“巴适”。土地流转出去了,村里的资产由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统一经营,每年村上都有保底收入和分红,全家人住进了200多平方米的小洋房,儿子冯童冰在一家国企工作,儿媳在村里的企业做会计,都有着不错的收入。虽然靠分红收入家家都能过上不错的生活,但他没有闲着,还是觉得工作起来更踏实。

“既是土地股民,又是企业股东,还是产业工人,这样的住户在战旗村还有很多。公司300多人,来自战旗村的就有200多人,其他100多人来自附近村子。随着村里引进和自办的豆瓣厂、种植基地等企业越来越多,村民根本不发愁找工作。”在易奉阳看来,这几年,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举措,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村里的住房、配套设施、生活环境也跟着好了起来。

厂房的不远处是战旗村的“精彩战旗”特色产业在线服务大厅。从唐元韭黄到郫县豆瓣,从精美蜀绣到舒适布鞋,吸引着众多游客。在唐昌布鞋的展位上,唐昌布鞋非遗传承人赖淑芳耐心地为顾客推荐不同款式的布鞋。她告诉记者,布鞋卖得很火,今年要多招些工人,还计划加大在电商平台上的销售力度,把“唐昌布鞋”卖到更远的地方。

青砖绿瓦,古色古香,这是正在紧锣密鼓修建的“乡村十八坊”项目。“我们将还原旧时小食品手工作坊,展示酱油、美酒、豆瓣等18种特产美食的制作工艺和流程,游客在现场就能够买到这些产品。项目再过两个月就能建成运营,这又将为村集体经济开辟新的增收渠道。”易奉阳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战旗村多项改革创新和突破正在进行,多个引进项目正在起步。

在共建单位郫都区人武部捐赠的国防书屋里,村民潘阿姨正在借阅书籍,前两天战旗村乡村振兴讲习所开办技能培训班,其中有中式面点培训、烹饪培训,她准备再“补补课”,学好了在村里开家餐饮店。“农村的发展不单是产业发展,不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化生活也要搞好。”潘阿姨欣喜地说:“村里乡村振兴讲习所教会我们不少技能,农民夜校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天天晚上都有广场舞,时不时还会有文化活动和演出,村民生活未来会更加有滋有味!”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