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东风第一枝


■董志文 本报特约记者 冯金源

图为官兵在练兵场上重温入党誓词。宋 波摄

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毛主席就指出:“我们发展自己的核力量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1965年,周总理在出席东亚三国军事体育代表大会上,再一次面向世界公开承诺我们是和平的使者,并将火箭军某旅前身部队亲切形象地誉为“东风第一枝”。

自组建之日起,该旅就肩负着特殊使命,成功发射了被誉为“争气弹”的作战部队第一枚地地导弹;投身唐山抗震救灾任务,发出了灾情“第一报”;走过天安门广场,向世界首次揭开战略导弹部队的神秘面纱……一茬茬“东风第一枝”的官兵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上,传承砺剑精神,播撒着铁血忠诚,手中的导弹武器装备经历多次换型,射程越来越远、精度越来越高、威力越来越大,成为底气十足的大国长剑。

一部旅史的“经”和“纬”

一部旅史,是战略军种历史浓缩版;一座史馆,是旅队忠诚基因资料库。在该旅有一支上百人的旅史教员队伍,他们从不同视角向官兵讲述旅史的“经纬”。这“经”,是旅队近60年辉煌砺剑征程;这“纬”,是一代代“东风人”用信仰书写的忠诚故事。

“活着拼命干,死了也合算,埋在山头上,顶起原子弹,为党为人民,再苦心也甜……”前不久,该旅把主题教育课堂设在旅史馆,作为讲解员的大学生士兵秦宇菲向官兵深情讲述第一代“东风人”扎根戈壁,用榆树皮、骆驼草充饥,挺起脊梁打出“争气弹”的一幕幕。站在听课官兵中的旅长王锡民心潮起伏,他想起自己上任之初,曾久久站在第一任部队长董春儒的大幅照片前,联想到他带领部队转战12万公里,成功发射多枚导弹的情景。导弹相继腾空,董春儒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心肺功能几近衰竭。弥留之际,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再看一次导弹发射。当看到部队送来的发射录像时,他用虚弱的声音对老伴说:“我死后,就把我埋在离导弹最近的地方吧……”王锡民神情凝重地说,“前辈的精神,我们一定要一直传承下去,永远也不能忘记。”

该旅第一任政委陶殿玺,在移防换型任务中持续超负荷工作,倒在了指挥一线,再也没有站起来。每次讲述老政委的故事,通信连女战士穆英娟都十分感动。前年7月,她和时任指导员张玥带着全连女兵按着66个鲜红手印的请战书,叩开旅长办公室的门,要求参加实弹发射任务。然而,由于任务特殊,请战书没有被批准。66个女兵,只有8个名额,谁去谁留?连队党支部决定,比武场上分高低。穆英娟以微弱的劣势与发射名额擦肩而过,但她把自己的一张照片塞到了班长邢莹莹的手里,动情地说:“莹莹,我真为你感到高兴,虽然我去不成了,但我的心与你同在,请带着我的照片与你一起见证导弹腾飞的壮美一刻吧!”

军心靠军魂凝聚,传统靠传承延续。“东风第一枝”官兵正是靠着这种一代传一代、一级学一级、一茬做给一茬看的好传统,把红色基因深深融入血脉,渗入心灵,持续锻铸着“东风第一枝”的光荣与梦想。

如山的嘱托,如山的使命

1959年7月,周恩来总理亲率一批老帅到刚组建10天的该旅前身部队视察,亲切地说:中国导弹部队的独苗苗钻出了大地,这是一个光荣的零的起点,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军队的希望,你们要牢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重托,认真学好技术,为以后组建的导弹营输送血液……

如山的嘱托,如山的使命。280名刚刚掸去一身炮火硝烟的第一代“砺剑人”,悄然扎进茫茫戈壁,白手起家,支撑起共和国导弹事业的“通天之路”。

“前辈为我们立起的好样子,永远是我们前行的标杆。”该旅发射五营原营长杨溢治刚刚走上营长岗位,便把第一任营长李甦视为自己的精神榜样。1959年7月,中国第一个地地导弹营正式组建,已是上校的李甦临危受命,被任命为首任营长。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沉寂,李甦带着这支新型作战力量,在茫茫戈壁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发射第一枚“争气弹”。

杨溢治告诫自己,要像老营长一样铁心砺剑,打出今天的“硬气弹”。那年,杨溢治带领全营官兵远赴西北执行实弹发射任务,创下进场时间最短、动用人装最多、命中精度最高等多个“史无前例”,实现了大型号战略导弹首次在大雨环境下发射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我国洲际战略导弹部队在恶劣气象条件下的全天候发射能力迈上了新台阶。发射归来,发射五营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如今,已经走上副旅长岗位的杨溢治,丝毫没有放松对导弹专业知识的研究,导弹数千个元件、上万个接点,张口即来,如数家珍。

三级军士长孙世军说,自己与“东风第一枝”血脉相连。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即将分娩的母亲被埋在废墟中,是该旅前身部队官兵用渗血的手挖出他的母亲。7天后,他呱呱降生。为了让他一辈子记住解放军的恩情,母亲为他起名叫世军。来到“东风第一枝”后,孙世军主动申请到最偏远的通信基站,日日夜夜值守通信设施,维护导弹阵地的信息安全,这一干就是19年。这期间,他还资助了3名贫困学生,其中1名学生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大学。他的妻子在老家创办了两家网络公司,天天盼着孙世军早点回去帮助打理。孙世军却经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是救我们母子性命的老部队,就是用我一生都报答不完,怎么能舍得走!”

孙世军的故事触动官兵的心弦,发射五连连长刘睿说:“孙班长的故事告诉我们,挣钱的机会失去一次可能还会再来,当兵报国的机会失去了,就是终生遗憾。”

支撑大国长剑刺破苍穹的坚硬脊梁

该旅政委张伟告诉我们,“东风第一枝”之所以形成“环境越艰苦越奉献、任务越重越争担、技术越高越精练、对手越强越亮剑、荣誉越多越创先”的旅队精神,就是因为近60年的发展历程时刻浸染着党史、军史的红色基因滋养,内化为官兵心中永不磨灭的忠诚信仰和无坚不摧的备战意志。

二级军士长康平,对操作平台上密密麻麻的开关、按钮、指示灯如数家珍,内部结构原理烂熟于心,2次亲手按下点火按钮,打出不同型号洲际导弹的最佳精度,被官兵称为“康金指”。

“康金指”的起点十分平凡。刚入伍时,面对百余张电路图,他像攀岩一样发起了“冲锋”,一点一线一步一动,把10余本专业教材翻成了“白菜卷”,经常为了攻克一张电路图纸奋战到东方破晓。

“一旅就要争第一,一旅就要创一流。”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位传奇老兵坚定地说:“在‘东风第一枝’当兵,无论技术多高,兵龄多长,必须时刻保持冲锋的姿势,这种感觉是来自心里自我的鞭策。”

“宋图通”“冯一瞄”“刘不倒”“陈万能”……在该旅像“康金指”一样身怀绝技、敢打头阵的骨干人才还有很多,可以列阵半个山谷,他们是支撑大国长剑刺破苍穹的坚硬脊梁。

英雄的旅队英雄的兵。“东风第一枝”伴着新时代的战鼓,开始又一个新的征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